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增压建筑,尤其涉及一种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1、增压建筑是通过设备对建筑室内进行加压,从而构建类似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环境,达到居住或科研的目标。由于增压建筑在使用时室内外存在压差,建筑出入口在压差环境下无法直接开启,无法保障紧急情况下使用人员的舒适环境需求。
2、目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且具备增压补氧功能的国内装配式建筑多见于单个固定空间建筑或者多个固定空间装配组合在一起形成装配式建筑群。然而对于单个固定空间建筑来说,其内部功能空间基本不可变,甚至内部功能空间还可能因为集成设备等物体占用,导致进一步缩小人居使用空间,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空间拓展或者避免对实际人居使用空间的占用;其次,对于装配式建筑群来说,大多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方式,装配施工效率未得到很大提升,连接构件种类多样,不利于安装和和后期的维修拆卸,生产效率低。
3、最后,对于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体系研发较少,国内传统增压建筑建好后,其内部功能空间基本不可变,剪力墙布置较密集,占用很大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及其使用方法,以有效解决现有固定空间建筑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空间拓展以及装配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包括至少一个可变空间单元,每个所述可变空间单元包括均由气密承压结构围成立体矩形封闭空间的气密承压空间与组合
3、所述气密承压结构包括承压气密层以及安装在所述承压气密层内外的防火层与保温层;
4、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相互共用的气密承压结构上还设有进排气装置与第一气密承压门,所述进排气装置位于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内部的一侧还设有与所述进排气装置连通的集成设备系统,所述集成设备系统适于控制调节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内部的环境参数;
5、所述组合变压空间远离所述气密承压空间的一侧适于安装气密承压门窗结构或者非气密承压门窗结构,以使所述组合变压空间可进行承压转换。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之间的物品传递装置,所述物品传递装置设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相互共用的气密承压结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密承压门的一侧;
7、当所述组合变压空间远离所述气密承压空间的一侧安装非气密承压门窗结构时,所述物品传递装置适于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向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传递物品。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密承压结构内还设有均匀分布的拓展连接骨架,相邻所述可变空间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拓展连接骨架横纵向拼接形成多层空间结构。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可变空间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并列拼接形成厅侧墙壁,且所述厅侧墙壁的组合变压空间之间连通形成公共走廊,所述公共走廊通过气密门窗结构与外部空间连通。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
11、楼梯单元模块,沿所述可变空间单元的长度方向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可变空间单元之间,且多个所述组合变压空间平行并列拼接在所述楼梯单元模块的两侧,以在所述楼梯单元模块的两侧形成所述公共走廊,并与所述楼梯单元模块连通;
12、前厅模块,设在所述楼梯单元模块靠近所述可变空间单元的一侧,所述前厅模块与所述楼梯单元模块连通;
13、所述可变空间单元适于通过所述楼梯单元模块进行纵向方向拓展形成所述多层空间结构。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
15、转换连接模块,沿所述可变空间单元的纵向拓展方向设在所述厅侧墙壁相互靠近的组合变压空间之间,且所述转换连接模块与所述公共走廊连通;
16、电梯单元模块,设在所述转换连接模块远离所述公共走廊的一侧,且所述电梯单元模块与所述转换连接模块连通,所述电梯单元模块还倚靠连接在所述厅侧墙壁上;
17、所述可变空间单元通过所述转换连接模块与所述电梯单元模块进行纵向方向拓展形成所述多层空间结构。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成设备系统包括空气增压模块、强弱电模块和环境检测模块;
19、所述空气增压模块适于向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内泵入压缩空气,以提升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内的空气压力和氧气浓度;
20、所述强弱电模块用于向所述气密承压空间提供电力和信号输送;
21、所述环境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内的环境参数。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
23、换气通风装置,设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的气密承压结构上,所述换气通风装置适于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处于不加压状态时打开,以使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处于空气流通状态;
24、泄压装置,安装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的气密承压结构上,且所述泄压装置与所述集成设备系统电性连接。
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压气密层由板柱焊接而成或者由板柱拼接而成。
2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如上述所述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7、步骤s100:确定可变空间单元中组合变压空间的压力状态以及人员进出气密承压空间的状态;
28、步骤s200:当需要进入到由所述可变空间单元组合形成的多层空间结构时,通过楼梯单元模块、前厅模块进入到由组合变压空间形成的公共走廊;
29、步骤s200:当所述组合变压空间处于常压状态且要进入气密承压空间使用时,打开所述组合变压空间的常压门,以进入所述组合变压空间;
30、控制调整集成设备系统,将气密承压空间内的压力降低至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相同时,进入气密承压空间后关闭第一气密承压门;
31、控制调整所述集成设备系统,输入设定等效海拔高度,以对所述气密承压空间进行升压,达到设定压力后进入正常使用状态;
32、步骤s300:当所述组合变压空间处于加压状态且要进入气密承压空间使用时,控制调整集成设备系统,将组合变压空间内的压力降低至与室外相同时,打开组合变压空间上的第二气密承压门,以进入组合变压空间后关闭第二气密承压门;
33、控制调整集成设备系统,将组合变压空间内的压力增压至与气密承压空间内的压力相同时,打开第一气密承压门进入气密承压空间后,关闭第一气密承压门;
34、控制调整所述集成设备系统,输入设定等效海拔高度,以对所述气密承压空间进行升压,达到设定压力后进入正常使用状态;
35、步骤s400:当要离开气密承压空间时,控制调整集成设备系统,将组合变压空间内的压力增压至与气密承压空间内的压力平衡时,打开气密承压空间上的第一气密承压门,进入组合变压空间,并关闭气密承压空间上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可变空间单元,每个所述可变空间单元包括均由气密承压结构围成立体矩形封闭空间的气密承压空间与组合变压空间,且所述组合变压空间装配连接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宽度方向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之间的物品传递装置,所述物品传递装置设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相互共用的气密承压结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密承压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承压结构内还设有均匀分布的拓展连接骨架,相邻所述可变空间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拓展连接骨架横纵向拼接形成多层空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可变空间单元沿着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并列拼接形成厅侧墙壁,且所述厅前侧墙壁的组合变压空间之间连通形成公共走廊,所述公共走廊通过气密门窗结构与外部空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可变空间单元,每个所述可变空间单元包括均由气密承压结构围成立体矩形封闭空间的气密承压空间与组合变压空间,且所述组合变压空间装配连接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宽度方向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之间的物品传递装置,所述物品传递装置设在所述气密承压空间与所述组合变压空间相互共用的气密承压结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密承压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承压结构内还设有均匀分布的拓展连接骨架,相邻所述可变空间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拓展连接骨架横纵向拼接形成多层空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空间的装配式增压建筑,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可变空间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开强,刘志茂,刘卫军,叶智武,夏劲松,王思清,龙安,赵飞,刘凯,文康,黄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