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84358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1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属于堤防加固及道路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可解决软土堤基承载力和渗透稳定的问题,防治软土堤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穿堤结构变形引发防洪堤渗漏的隐患。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可利用有限的城市滨水空间,同时起到防洪堤加固和沿江大道拓宽的双重作用,经济效益显著。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通过在防洪堤内设置穿堤通道,可有效解决现有防洪堤阻隔行人进入江滩公园的问题,满足市民亲水需求的同时避免行人跨堤穿行的交通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堤防加固及道路,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的安全等级和防洪标准不断提高,很多早期修建的防洪堤已不能满足城市防洪要求。此外,城市防洪堤背水侧通常建有一条用于疏解沿江片区交通的城市道路,而沿江片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早期建设的城市道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车辆拥堵现象频发。因此,很多沿江城市面临防洪堤提质加固和沿江大道拓宽改造的双重问题。

2、由于城市早期规划预留空间不足等历史原因,城市沿江岸线和空间布局十分紧凑,导致防洪堤加固和沿江大道拓宽的建设条件受限,且相互制约。现有堤路结合技术通常采用堤顶帮宽法,这种技术方案需要抬高现状沿江大道至与防洪堤顶部平高,导致沿江大道比原地面高4~5m,不仅阻隔了市民进出江滩公园的亲水通道,而且沿线相交道路需要抬高后才能与沿江大道相交,成为制约堤后行人和车辆出行的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桩为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所述搅拌桩的桩径为600-800mm,桩间距为1300-1500mm;所述搅拌桩平行布设多排,相邻两排所述搅拌桩中的临近三个呈等边三角形布置,所述搅拌桩穿过软土层进入持力层1000m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土层为级配碎石与黏土按7:3比例掺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桩为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所述搅拌桩的桩径为600-800mm,桩间距为1300-1500mm;所述搅拌桩平行布设多排,相邻两排所述搅拌桩中的临近三个呈等边三角形布置,所述搅拌桩穿过软土层进入持力层1000m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土层为级配碎石与黏土按7:3比例掺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墙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倒l型钢筋混凝土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枋撑在所述导墙内侧自下至上设有多排,相邻两排所述木枋撑错位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防洪堤改造为分离式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墙顶部高程高于设计洪水位500mm以上,所述防渗墙底部穿过透水层并进入不透水层1000mm以上;所述防渗墙的材料采用塑性混凝土,所述塑性混凝土密度不小于2100kg/m3,胶凝材料总量不少于240k...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壮牛圣宽刘新利郑明福邹小龙陆洋秦钜泽项鹏郑云鹏牛世豪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