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电池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099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1 17:4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电池和车辆,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本体和极柱,所述本体用于与两个所述壳体连接并封闭两个所述单体电池,所述本体的一侧用于与一个所述电芯的正极极耳连接,所述本体的另一侧用于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电芯的负极极耳连接,所述本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极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电性连接。将连接组件中的极柱穿设于本体的通孔内,并将极柱的两端直接与正负极耳电性连接,也能够减少电流的传输路径和接触电阻,从而降低了电池的电阻损失,提高了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且,设置本体与两个壳体连接,以能够封闭两个单体电池,从而能够形成具有良好密封性的电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电池生产制造,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组件、电池和车辆


技术介绍

1、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储能系统以及其他高能量密度需求的应用中,动力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大多动力电池的串联结构设计主要集中在电池包层级。也即,在完成多个电池单体的制作之后,再进行串联以形成电池组。

2、传统串联结构需要使用连接片、螺栓等连接结构,这些连接结构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导致电阻增大、接触不良等问题,从而影响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组件、电池和车辆的新方案。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用于连接两个单体电池,每个所述单体电池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3、本体和极柱,所述本体用于与两个所述壳体连接并封闭两个所述单体电池,所述本体的一侧用于与一个所述电芯的正极极耳连接,所述本体的另一侧用于与另一个所述电芯的负极极耳连接,所述本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极柱穿设于所述通孔内,且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组件(2),用于连接两个单体电池,每个所述单体电池包括壳体(3)和设于所述壳体(3)内的电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的中部开设有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包括第一盖板(211)和第二盖板(212),所述第一盖板(211)与所述第二盖板(212)之间绝缘,所述第一盖板(211)用于和一个所述壳体(3)连接并封闭一个所述单体电池,所述第二盖板(212)用于和另一个所述壳体(3)连接并封闭另一个所述单体电池,且所述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组件(2),用于连接两个单体电池,每个所述单体电池包括壳体(3)和设于所述壳体(3)内的电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的中部开设有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包括第一盖板(211)和第二盖板(212),所述第一盖板(211)与所述第二盖板(212)之间绝缘,所述第一盖板(211)用于和一个所述壳体(3)连接并封闭一个所述单体电池,所述第二盖板(212)用于和另一个所述壳体(3)连接并封闭另一个所述单体电池,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盖板(211)和所述第二盖板(2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还包括第一绝缘板(213),所述第一绝缘板(213)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211)与所述第二盖板(212)之间,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盖板(211)、所述第一绝缘板(213)和所述第二盖板(2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多个所述电芯(1)的连接方向上,所述第一绝缘板(213)的尺寸在所述第一盖板(211)尺寸的0.7倍至1倍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21)还包括第一连接板(214)和第二连接板(215),所述第一连接板(214)位于所述第一盖板(211)远离所述第二盖板(212)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板(215)位于所述第二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信月袁万颂段平安陈冲王翠翠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