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透水材,包括外框体、颗粒材及粘着剂,该呈中空状的外框体内部填充由颗粒材与粘着剂混合,该颗粒材之间藉由粘着剂而为不饱和黏着,使颗粒材其间形成缝隙;藉此,可供水由颗粒材之间的缝隙排出,而水中夹带的杂物、垃圾会受到颗粒材阻隔而停留在另一侧,能有效阻止杂物,可减少因杂物、垃圾阻塞造成积水现象。(*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透水材,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在山坡地用,或使用 在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用,或使用在道路边水沟盖板用,且永不堵塞 水、快速排水的透水材。
技术介绍
坊间使用在山坡地的排水的排水管道, 一般常用的排水管道大都为中 空状的管体,然而该排水管道经长期排水后,管体内部贯通状况容易被杂 物囤积,难以排水顺畅。另,在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透水性差,雨季时,其地面雨水因地 表不透水而必须汇流至低洼地区寻求排水孔流入沟渠,造成都会区每逢大 雨必淹水的现象。又,当使用在道路边水沟盖板,为使路面积水能快速流入水沟内,多 预留有泄水孔及清扫用格栅板于水沟盖板,然而该预留孔及格栅板常因树 叶、杂物等掉落水沟而造成阻塞,排水不畅,且该预留孔及格栅板易让病媒蚊飞出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因此1 .为该目前使用在山坡地或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或道路边水沟 盖板上未设有排水管道,然而当遇到下雨天时,则外来的树叶、垃圾等杂 物均会囤积而造成阻塞,导致水无法排泄,造成严重的积水。2 .业者为防止在山坡地或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或道路边水沟盖 板等的排水,容易因囤积的水无法排泄而形成积水,必须常常顾及排水管 道是否被堵塞,以及让水管道的排水是否顺畅。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透水材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 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 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 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 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透水材,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 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使用在山坡地上,或一般道路及人 行步道地砖,或道路边水沟盖板上,因无法透水,故雨水将囤积在各场地上,或排泄不顺畅等弊端,而提供一种新型的透水材,所要解决的技术问 题是使其将透水材实施在山坡地的排水管末端,或使用在一般道路及人行 步道地砖上或使用在道路边水沟盖板时,利用颗粒材其间形成的缝隙作为 排水,使在山坡地上或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上或道路边水沟盖板上永 不堵塞水,具有排水性良好的功效,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透水材,为使用在山坡地的透水材,包括 外框体,为不透水材质制成中空状;颗粒材,其间藉由粘着剂而为不饱和 黏着,并在该颗粒材之间形成有缝隙,以填充在外框体中空状的内部。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透水材为长柱形。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颗粒材为天然碎石或小石子或细沙或颗粒塑 胶废料或废玻璃。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粘着剂为树脂。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 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透水材,为使用在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的透水材,包括外框体,为不透水材质制成中空状框体;颗粒材,其间藉由 粘着剂而为不饱和黏着,并在该颗粒材之间形成有缝隙,以填充在外框体 中空状的内部。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透水材,其中透水材为扁形。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颗粒材为天然碎石或小石子或细沙或颗粒塑 胶废料或废玻璃。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粘着剂为树脂。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再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 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透水材,为使用在道路边水沟盖板的透水 材,包括框架,为不透水材质制成,该框架形成具有多个容置槽;颗粒 材,其间藉由粘着剂而为不饱和黏着,并在该颗粒材之间形成有缝隙,以填充在框架的多个容置槽中。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透水材为扁形。前述的透水材,其中所述颗粒材为天然碎石或小石子或细沙或颗粒塑 胶废料或废玻璃。述粘着剂为树脂。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了达到上 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水材,可实施在山坡地的排水管末端,或使用在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上或使用在道路边水沟盖板;包括有外框 体、颗粒材及粘着剂,其中该呈中空状的外框体内部填充由颗粒材与粘着 剂混合,该颗粒材之间藉由粘着剂而为不饱和黏着,使颗粒材其间形成缝 隙。所述实施在山坡地的透水材可为长柱形。所述透水材设置的颗粒材可 为天然碎石或小石子或细沙或颗粒塑胶废料或废玻璃。所述粘着剂可为树 脂。所述外框体可为不透水材质制成中空状。所述实施在一般道路及人行 步道地^^的透水材可为扁形。所述实施在道3各边水沟盖^1的透水材可为扁形。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透水材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 本技术透水材具有排水顺畅、排水管道永不堵塞,复适用在 山坡地上或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上或道路边水沟盖板等场地的排水系统。2. 本技术透水材利用不透水材质制成外框体,是实施在山坡地 的排水管末端,使透水材不仅藉由颗粒材与粘着剂混合,让颗粒材之间藉 由粘着剂而为不饱和黏着,使颗粒材其间形成缝隙,并与排水管通道相贯 通,利用水在压力作用下从透水材的颗粒材间的缝隙排出,并使水中夹带 的垃圾、杂物受到颗粒材阻隔,使在山坡地上永不堵塞水,具有减少地表 洪水量,同时渗透入土壤的水正得以补充地下水,避免地层下陷。3. 本技术具有排水效果的透水材,可实施在排水沟盖时,使透 水材不仅藉由其透水功能将水导入水沟,并使水中夹带的垃圾、杂物受到 颗粒材阻隔而无法进入水沟,使排水沟盖永不堵塞水,排水性良好,且病 媒蚊因颗粒材的阻隔而无法飞出水沟而减少登隔热疫情等优点。4. 当本技术的透水材因垃圾、杂物阻塞而功能下降时,其可替 换性可让维护者将本透水材取下替换,或仅经沖洗后翻转至反面即可再次 使用,可维持长期功效降低维护成本。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透水材,包括外框体、颗粒材及粘着剂,该 呈中空状的外框体内部填充由颗粒材与粘着剂混合,该颗粒材之间藉由粘 着剂而为不饱和黏着,使颗粒材其间形成缝隙;藉此,可供水由颗粒材之 间的缝隙排出,而水中夹带的杂物、垃圾会受到颗粒材阻隔而停留在另一 侧,能有效阻止杂物,可减少因杂物、垃圾阻塞造成积水现象。本实用新 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 实用的新i殳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透水材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透水材埋设在山坡地的排水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透水材为一般道路及人行步道地砖的配置使用情形图。图5是图4使用在步道地砖的排水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透水材为道路边水沟盖板的立体图。图7是图6使用在道路边水沟的水沟盖板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透水材其具体 实施方式、结构、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水材,其特征在于:为使用在山坡地(20)的透水材(10),包括: 外框体(11),为不透水材质制成中空状(111); 颗粒材(12),其间藉由粘着剂(13)而为不饱和黏着,并在该颗粒材(12)之间形成有缝隙(121),以填 充在外框体(11)中空状(111)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嬿宇,
申请(专利权)人:陈嬿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