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9757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4 12:5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及第二检测组件之间的轴距调整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第二检测组件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第二检测顶部可与车轮触接;所述轴距调整结构包括第一轴距调节支架以及第一轴距调整框架,所述第一轴距调节支架布置在第一检测组件与第二检测组件的前侧或后侧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轴距调整框架布置在第一检测组件与第二检测组件之间。本技术能够模拟车辆不同应用场景,结构简单,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检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


技术介绍

1、目前汽车驱动检测在汽车开发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汽车开发的整个过程,无论是新车型的设计还是已经投入生产的产品,汽车检测都是至关重要。

2、针对全驱车辆,在测试其全驱性能时,需要使用到泥泞、湿滑等路面场景时,通过构建车轮打滑状态来检测车辆通过性,从而评价车辆的驱动性能强弱,而在使用实际场景进行试验时,往往需要测试人员寻找符合检测的场地,由于场地的限制,无法及时完成车辆的驱动性能检测,使得车辆检测难以进行,最后造成该项性能无法完成验证。

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通过动力检测台构建泥泞、湿滑等路面场景或者坡道上的泥泞、湿滑场景,使得车辆的驱动性能能够快速完成检测,具有高效,低成本等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克服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具体方案如下: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以及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及第二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检测组件(1)、第二检测组件(2)以及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及第二检测组件(2)之间的轴距调整结构(3);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组件(2)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顶部可与车轮触接;所述轴距调整结构(3)包括第一轴距调节支架(31)以及第一轴距调整框架(32),所述第一轴距调节支架(31)布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组件(2)的前侧或后侧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轴距调整框架(32)布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组件(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动力检测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检测组件(1)、第二检测组件(2)以及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及第二检测组件(2)之间的轴距调整结构(3);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组件(2)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顶部可与车轮触接;所述轴距调整结构(3)包括第一轴距调节支架(31)以及第一轴距调整框架(32),所述第一轴距调节支架(31)布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组件(2)的前侧或后侧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轴距调整框架(32)布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与第二检测组件(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1)包括第一支撑底架(11)、设置在第一支撑底架(11)前侧及后侧顶部的第一检测装置(12)、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一检测装置(12)顶部的第二检测装置;相应的,所述第二检测组件(2)包括第二支撑底架(21)、设置在第二支撑底架(21)前侧及后侧顶部的第三检测装置(22)、可拆卸的连接在第三检测装置(22)顶部的第四检测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动力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底架(11)与第二支撑底架(21)结构相同均包括前后布置的两个基架(100),所述两个基架(100)分别固定在第一轴距调整框架(32)侧壁外侧的前端及后端位置,且第一支撑底架(11)与第二支撑底架(21)的前侧或者后侧的基架(100)之间连接有第一轴距调节支架(31);每个所述基架(100)上端具有一开口(101),且所述开口(101)处左右两侧边沿对称布置有若干个卡合槽(1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动力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距调节支架(31)包括第一调节杆(310)和第二调节杆(311);所述第一调节杆(31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振兴杨振青孙哲薛奇黄志春金勃潮阎阔赵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