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具体涉及一种电流产生电路及电流产生方法。
技术介绍
1、传统零温漂基准电流的产生方式是通过产生零温漂基准电压,然后除以电阻从而产生零温漂电流,但前提是该电阻不存在温度系数,如薄膜(thinfilm)电阻,而针对部分工艺仅有poly电阻的情况,由于poly电阻存在较大的温度系数,因此传统方案将不再适用。
2、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产生电路及电流产生方法,其能够在不使用薄膜电阻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基准电流的温度系数。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流产生电路,包括:基准单元、电流产生单元、运算单元、曲率补偿电流单元以及反馈单元。
3、基准单元用于产生与温度成正比的第一电流;电流产生单元用于产生与温度成反比的第二电流;运算单元用于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单元还用于产生第一电压和基准电压并基于基准电压产生第一参考电压和第二参考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单元包括放大器、第一晶体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电源电压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单元还用于产生第一电压和基准电压并基于基准电压产生第一参考电压和第二参考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单元包括放大器、第一晶体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电源电压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以及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与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第二端产生第一电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第一端与参考电压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单元包括放大器、第一晶体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分压单元;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电源电压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分压单元相连以产生基准电压,所述分压单元用于对基准电压进行分压产生第一参考电压和第二参考电压,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以及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以产生第一电压,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以及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与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第二端产生第一电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第一端与参考电压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产生单元包括第四电阻、第四三极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电流镜单元,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四三极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流镜单元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以及第四三极管的第二端相连以产生第二电流。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琦,李登超,
申请(专利权)人:思瑞浦微电子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