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建海专利>正文

水中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545 阅读:5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中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淋水池、定向泻水漏斗、水泵、风扇;水面上方通过淋水池支撑装置设置淋水池,淋水池的底面上设置多排淋水孔;定向泻水漏斗通过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设置在淋水池下方,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高于水面,定向泻水漏斗将来自淋水池的水导入水下;淋水池与定向泻水漏斗之间设置风扇,水泵的出水管与淋水池相连。通常所述水中增氧装置还包括管道泵,所述管道泵与所述定向泻水漏斗位于水面下的开口端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中增氧装置不会使经过氧交换的水重复增氧,增氧效率高,能耗低,实现大范围完全水下及由远距离到及近距离的增氧,同时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水流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和污水处理的水中增氧装置。通过上述
技术介绍
中对增氧装置设计要点的分析,我们知道,增氧机械同时具有使水与空气有大接触面;减少单位水和单位空气的运作动能;防止刚参与氧交换的水被二次交换甚至三次交换;在水底层充氧;保持自然风和水存在氧交换;在同等增氧效能下,实现低造价就能达到好的增氧效果。为达到好的增氧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中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淋水池、定向泻水漏斗、水泵、风扇;水面上方通过淋水池支撑装置设置淋水池,淋水池的底面上设置多排淋水孔;定向泻水漏斗通过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设置在淋水池下方,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高于水面,定向泻水漏斗将来自淋水池的水导入水下;淋水池与定向泻水漏斗之间设置风扇,水泵的出水管与淋水池相连。在保证支撑牢固的情况下,该增氧装置中淋水池可通过各种方式设置在水面上方。该装置工作时,水泵将水自水池中抽提到淋水池中,进入淋水池的水通过淋水孔由重力作用下落到定向泻水漏斗中(比表面大),水流在通过淋水孔的下落过程中,风扇将空气吹到下落的水流上,形成第一氧交换区,经过淋水孔下落的水,瞬间减少了单位水的密度,吹到淋水上的空气由于外压力而密度增大,单位水和空气的密度瞬间发生的相向变化会使进行氧交换的水过充氧,该氧交换过程的效能高于在普通压力及其他条件下的氧交换效能。经过过充氧的水流落入定向泻水漏斗中,通过定向泻水漏斗的下部管体将过充氧的水送入水下深远处。通常所述淋水孔呈U形排列,所述水泵出水管与U形排列的淋水孔的开口端相连,所述风扇对应的设置在U形排列的淋水孔的开口处。水泵的出水口与U形的开口端相连可使水流进入淋水池后通过U形的中间区域向前流动,之后均匀的进入淋水孔中;同时将淋水孔设置为U形,可在水流下落过程中在U形区域中形成一个无水区,风扇吹出的风可自无水区的开口端进入下落的水流中,之后向周围分布,避免由于下落的水流为整体的封闭区域阻挡吹出空气的流动,降低增氧效果。通常所述水中增氧装置还包括管道泵,所述管道泵与所述定向泻水漏斗位于水面下的开口端相连。为使过增氧的水及时送入水底深处,所述定向泻水漏斗位于水的开口端与管道泵相连。在较深水中定向泻水漏斗的尾部安装管道泵,可将过充氧的水更好的排除,即保证被增过氧的水不会再次被重复增氧,又通过水的对流形成了比第一氧交换区大几十倍、上百倍的第二氧缓释区缓慢释放过多的氧气,同时由于定向泻水漏洞管体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设计,水池中增氧的范围可根据需要任意控制,经过充氧的水可被送入水下深远处,增氧范围扩大在污水处理中,考虑到要处理的水量很大,大约在1500-2500m/h左右,定向泻水漏斗内的水如果高于水面的部分太小(压差小),会造成下泻水流不畅,设置管道泵是为了加速污水的下泻并推动污水沿圆形的爆气池搅动,形成池底的涡流。在定向泻水漏斗的尾部开口处设置一个管道泵,是考虑在污水处理中,经过强制气,水交换的过氧污水要送到池低7米处,常理来说,由于水量较大(通常1500-2500m/h),加上下泻污水时间过长,污水的过氧程度会大大降低,最起码污水中夹杂的微量细小气泡会少的多,这样该设备的效率会降低,加一个管道泵就会从更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从理论上讲,管道泵的增加只是为了补充污水的落差势能不足的部分,直观上讲,是指在正常工作下,定向泻水漏斗管体中的瞬间污水不高于池中污水的水面,所以它的耗能不会很大。在污水生化爆气的处理过程中,它将比老式爆气设备在同等功效下节能70%以上。通常所述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为框形浮体,定向泻水漏斗上开口固定在框形浮体上。浮体可方便的将定向泻水漏斗设置在水面上,同时当浮体的浮力较大时,可将淋水池同时设置在浮体上。本专利技术中的风扇和泵同样可设置在浮体上。所述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为定向泻水漏斗支撑杆,定向泻水漏斗支撑杆一端固定在定向泻水漏斗上,另一端固定在水池底面上;所述淋水池支撑装置为淋水池支撑杆,淋水池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淋水池上,另一端固定在浮体或水池底面上。当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为定向泻水漏斗支撑杆时,在所述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的四周设置支撑框,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固定在支撑框上,定向泻水漏斗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支撑框上,另一端固定在水池底面上。为使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方便的设置在水面上方,在定向泻水漏斗开口的四周设置支撑框,通过定向泻水漏斗支撑杆可方便的将支撑框设置在水面上,因此可方便的将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设置在水面上方。所述水泵为低扬程、大流量潜水泵。由于本专利技术中淋水池相对于水面高度要求低,一般在0.6米以下,所以对泵的扬程要求低,潜水泵通常采用扬程0.85米以下、大流量的潜水泵,使本专利技术更为经济、节约能源。本专利技术中淋水池设置在水面上的另一种方式为所述淋水池支撑装置为淋水池支撑杆,淋水池支撑杆一端固定在淋水池上,另一端固定在浮体上或水中底面上。所述管道泵为低扬程大流量的潜水管道泵。由于定向泻水漏洞的尾部开口端的出口为开放口,淋水本来就有很大的下降动能,所以对管道泵的扬程要求也很低,同样采用低扬程大流量的管道泵节省能源。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淋水池,淋水池可根据需要底面设置为大面积,水流通过淋水孔下落时保持了水与空气有最大接触面,并且不耗能,同时通过风扇送风,使空气与水的接触进一步充分,并由于风扇送风使淋水区空气的压力瞬时增大,在较高压力下,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使水过充氧;水通过泵抽提到淋水池后经重力作用自由下落,减少单位水和单位空气的运作动能;进行过氧交换的水通过定向泻水漏斗定向送入水下深、远处,过溶解的氧由于扩散作用自下而上缓释过多的氧气,因此实现自下而上新概念的水中增氧方式;将增过氧的水通过定向泻水漏斗定向送至水下深处及远处,也可防止刚参与氧交换的水被二次交换甚至三次交换;由于经过过充氧的水在水底深处通过稀释作用将其吸收的过多的氧扩散给含氧量少的水,实现水底增氧;由于定向泻水漏斗的管体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设计,因此扩大了水池增氧范围,较现有的增氧装置只能给增氧机周围的水源增氧来讲,实现了相对较远及近的增氧效果;由于水泵自水下提水,保持自然风和水存在氧交换;在同等增氧效能下,由于可采用低扬程、大流量的潜水泵,该泵自水下直接提水,实现最大动能水流动,节省电能,实现了低造价。本专利技术不会使经过氧交换的水重复增氧,增氧效率高,能耗低,实现完全水下增氧,增氧范围大。水中增氧装置就是以它特殊的设计结构产生与以往传统增氧装置完全不同的增氧效果1、实现标准的由水底向水面增氧;2、实现标准的由远处向近处增氧;3、实现最大限度大范围内水流动的增氧装置。图2为另一种水中增氧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为另一种水中增氧装置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1如附图说明图1所视的水中增氧装置,包括淋水池1、定向泻水漏斗2、水泵3和风扇4。定向泻水漏斗2通过浮体6设置在水面上,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高于水面,浮体6上设置淋水池支撑杆7,支撑杆7将淋水池1设置在定向泻水漏斗2的上方。水泵3设置在浮体6上。淋水池1的底面上设置多个淋水孔,淋水孔在淋水池1的底面上呈U形排列,水泵3的出水管5与U形排列淋水孔的开口端相连,风扇4设置在浮体6上并处于淋水池1与定向泻水漏斗6之间,风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中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淋水池、定向泻水漏斗、水泵、风扇;水面上方通过淋水池支撑装置设置淋水池,淋水池的底面上设置多排淋水孔;定向泻水漏斗通过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设置在淋水池下方,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高于水面,定向泻水漏斗将来自淋水池的水导入水下;淋水池与定向泻水漏斗之间设置风扇,水泵的出水管与淋水池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中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淋水池、定向泻水漏斗、水泵、风扇;水面上方通过淋水池支撑装置设置淋水池,淋水池的底面上设置多排淋水孔;定向泻水漏斗通过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设置在淋水池下方,定向泻水漏斗的上开口高于水面,定向泻水漏斗将来自淋水池的水导入水下;淋水池与定向泻水漏斗之间设置风扇,水泵的出水管与淋水池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增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淋水孔呈U形排列,所述水泵出水管与U形排列的淋水孔的开口端相连,所述风扇对应设置在U形排列淋水孔的开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增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水中增氧装置还包括管道泵,所述管道泵与所述定向泻水漏斗位于水面下的开口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增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定向泻水漏斗支撑装置为框形浮体,定向泻水漏斗上开口固定在框形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建海
申请(专利权)人:程建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