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线轮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22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渔线轮座,它不管材料如何,都能充分确保刚度和弯曲强度。在沿渔线轮座20的轴向形成的渔线轮载置面35上设置加厚部分41。加厚部分41通过凸条构成。加厚部分41的外表面42做成圆弧形。从渔线轮载置面35开始的高度尺寸(t#-[2]-t#-[1])设定为0.5mm~2mm。外表面42的曲率半径设定为5mm~15mm。(*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渔线轮座,它用于支承装在钓竿上使用的渔线轮。把手3具有前把手5和后把手6,渔线轮座4固定在后把手6上。前把手5相对于渔线轮座4用螺纹连接,可通过旋转沿箭头7的方向滑动。在前把手5和后把手6上,分别设置罩8、9。如果在使渔线轮的脚部与渔线轮座4的渔线轮载置面10接触的状态,使前把手5朝渔线轮座4的侧面滑动,则渔线轮的脚部被夹持在罩8、9之间,使渔线轮得到支承。如果这样做而形成渔线轮载置面10,自然,渔线轮载置面10的壁厚t就变薄。而且,虽然有为了赋予钓竿1以附加值而提高商品性,例如用胶合板等构成渔线轮座的场合,但是,胶合板等的机械强度低。因此,如果用胶合板作为材料而构成渔线轮座,就不容易充分确保其刚度(强度)。加之,如果考虑钓竿1的操作性等,希望把手3的外径尺寸做成小尺寸,也就是说,存在所谓的渔线轮4的外径尺寸D变小的要求,那么,如果满足此要求,上述壁厚仍然要进一步变薄,进一步不容易充分确保渔线轮座4的刚度(强度)。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不管材料如何,都能提供能充分确保包括刚度的强度的渔线轮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与本申请有关的渔线轮座为配设在支承钓竿本体的把手上的柱状渔线轮座,其特征为,包括沿渔线轮座的轴向形成的供钓竿本体穿过并支承钓竿本体的通孔;和通过渔线轮座的沿轴向的剖面所形成的渔线轮载置面;以及渔线轮载置面的上述通孔的内表面与上述渔线轮载置面之间的壁厚尺寸最小的部分上设置的加厚部分。如果采用这种构造,渔线轮座设置在支承钓竿本体的把手上,并在渔线轮座的通孔中,插入通过钓竿本体。还有,在渔线轮座的渔线轮载置面上,载置并固定用于钓线的渔线轮。此处,由于渔线轮载置面系通过沿其轴向切开渔线轮座的切断面构成,故渔线轮座面与上述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壁厚尺变小。可是,由于设置加厚部分,故可以使上述壁厚尺寸最小的部分的壁厚变大。还有,上述加厚部分的外面可以形成曲面。如果这样做,就可以壁免上述壁厚尺寸最小的部分的壁厚激烈变化。再有,上述加厚部分最好通过沿上述轴向形成的凸条构成。由于通过凸条构成加厚部分,故可以仅仅有效地使上述壁厚最小的部分的壁厚变大,并可避免渔线轮座的整体外形尺寸变大。特别是,可将上述凸条的外表面的形状做成圆弧形,从渔线轮载置面开始的高度设定为0.5mm~2mm。如果这样做,就可以起到下面的作用。一般在市面上出售的渔线轮的脚部底面都是弯曲而形成的。而且,由于以渔线轮载置面开始的高度按上述尺寸设定,故可将上述外表面的曲率半径做成5mm~15mm。由此,就一般的渔线轮而言,不管其种类如何,都能很好地安装在渔线轮载置面上。附图说明图1为设置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成有关的渔线轮座的钓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为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形式有关的渔线轮座的构造的斜视图。图3为示出过去的钓竿的把手部分的图。图4为图3中的A-A剖面图。此钓竿21具有钓竿本体22和支承本体的把手23,渔线轮座20设置在把手23的中央部分上。也就是说,把手23备有渔线轮座20、前把手24和后把手25,钓竿本体22沿轴向贯穿把手而被支承。在后把手25中,通过套筒26内藏以固定件27,在固定件上嵌入钓竿本体22的端部。还有,在后把手25上,固定后罩28,以保持渔线轮的脚部的后部。前把手24具有本体29与基体构件30,两者用螺纹连接。基体部分30固定在渔线轮座20的前端面31上,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螺纹部分32。在本体29的内周表面上,也形成螺纹部分33,这两个螺纹部分32、33拧在一起。由此,如果使本体29回转,则前把手24整个相对于渔线轮座20接近或离开。还有,在前把手24的后端部上,设置前罩34。此前罩34可相对于本体29自由旋转,即使使本体29回转,也不能一起回转。因此,由于通过使本体29回转,可使前罩34与后罩28接近或离开,故在使渔线轮的脚部与渔线轮20的渔线轮载置面35接触时,通过使前罩34与后罩28接近,可在两者之间夹持固定渔线轮的脚部。而另一方面,通过使前罩34与后罩28离开,可将渔线轮从渔线轮座20上取下。图2为示出渔线轮座20的构造的斜视图。还有,在图1中,以渔线轮载置面35向下的姿势示出渔线轮座20,但是,在图2中,为了易于说明构造,以渔线轮载置面向上的姿势示出。渔线轮座20略成圆筒状(柱状)形成,具有沿轴向切开的面。此面形成为平面,构成上述渔线轮载置面35。在本实施形态中,渔线轮座20虽然通过胶合板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可以用树脂等构成。如果具体地说明,则渔线轮座20具有基部36和延设在其两端的第一凸起部分37和第二凸起38部分,它们一体地形成。第一凸起部分37以缩小基部36的直径的状态形成,起着用于安装前把手24的基体构件30的座的作用。还有,第二凸起部分38以缩小基部36的直径的状态形成,起着用于将渔线轮座20固定在后把手25上的构件的功能。不过,这些第一凸起部分37和第二凸起部分38是由于把手23的装配上的要求而设置的,也可以没有。在渔线轮座20的中心形成通孔39,在此通也39中嵌入套筒40。如图1所示,此套筒40在支承钓竿本体22之际,保护钓竿本体。在渔线轮载置面35上,形成加厚部分41。加厚部分41可以与渔线轮座20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形式中,此加厚部分41通过凸条构成。加厚部分41沿轴向在渔线轮载置面35的中间部分形成。加厚部分41的外表面42做成圆弧形,从渔线轮载置面35开始的高度尺寸(t2-t1)设定为1.3mm。还有,在本实施形式中,加厚部分41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设定为12mm。通过设定此加厚部分41,可以使渔线轮座20的最小壁厚尺寸t1变大。也就是说,假设没有加厚部分41,则由于形成通孔39和渔线轮载置面35,上述最小壁厚尺寸t1变得过小(在本实施形态中为1mm左右)。而且,在用胶合板构成渔线轮座20的场合,不容易充分确保渔线轮座20的刚度和弯曲强度。可是,由于通过设置加厚部分41,可以使上述最小壁厚尺寸t1加在至t2,故渔线轮座20的外形尺寸不会加大,而刚度与弯曲强度则可以提高。其结果为,在即使用胶合板等那样的机械强度低的材料构成渔线轮座20的场合,也可以防止渔线轮座20的破裂等的损伤。还有,这意味着,通过设置加厚部分41,可以使上述尺寸t1变小。也就是说,与过去的渔线轮座相比,如果渔线轮座的外形有相同的尺寸,就可以使通孔39的内径变大,可以支承更大直径的钓竿本体。还有,如果钓竿本体的外径尺寸做成相同的,则渔线轮座的外径可以变小,可以做到把手23的重量轻、小型化。特别是,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加厚部分41的外表面做成曲面形,故上述最小壁厚尺寸t1至尺寸t2不会产生急剧的变化,有不会在加厚部分41与渔线轮载置面35的边界部分产生大的应力集中的优点。还有,上述加厚部分41做成凸条形,故可有效地只加大上述最小壁厚尺寸为t1的部分的壁厚。由此,由于提高了渔线轮座20的刚性和弯曲强度,故有渔线轮座20的整体外形尺寸几乎不需要改变的优点。特别是,由于上述加厚部分41的外表面做成圆弧形,从渔线轮载置面35开始的高度尺寸(t2-t1)设定为1.3mm,故可以实现渔线轮座20的足够的刚度和弯曲强度。而且,由于上述外表面42的曲率半径设定为12mm,故该外表面42和通过连接其两端的渔线轮载置面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渔线轮座,其特征为,包括:沿渔线轮座的轴向形成的、供钓竿本体通过并支承钓竿本体的通孔;和通过渔线轮座的沿轴向的剖面所形成的渔线轮载置面;以及渔线轮载置面的上述通孔的内表面与上述渔线轮载置面之间的壁厚尺寸最小的部分上设置的加厚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9-5 268293/20011.一种渔线轮座,其特征为,包括沿渔线轮座的轴向形成的、供钓竿本体通过并支承钓竿本体的通孔;和通过渔线轮座的沿轴向的剖面所形成的渔线轮载置面;以及渔线轮载置面的上述通孔的内表面与上述渔线轮载置面之间的壁厚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肋康治山中慎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