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装置。
技术介绍
1、微流控是化学、生物、医学中对于微量液体检测的重要工具。目前的微流控检测系统都只是将流道的结构尺寸做小,但动力源、检测单元、温控单元等都是外置。导致微流控芯片集成度低,检测设备体积较大。
2、所以,亟需一种微流控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以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装置,集成度更高,同时功能更多。
2、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微流控装置,包括:
4、微流主体,设置有第一液体流道和第二液体流道,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注液口、混合连通口和第一均压口,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注液口、融合腔、反应腔和第二均压口;
5、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微流主体,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通讯连接的微流泵、流量计、液滴发生器和温控芯片,所述微流泵和所述流量计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注液口和所述融合腔之间,用于向所述融合腔泵送预设量的
...【技术保护点】
1.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主体包括座体,所述融合腔和所述反应腔均设置于所述座体,所述座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注液口(121)连通的第一注液通道(111)和与所述第一均压口(122)连通的第一均压通道(112);所述微流主体还设置有底座(200),所述底座(200)设置于所述座体靠近所述融合腔腔底的一侧,所述混合连通口(210)设置于所述底座(200),所述底座(200)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111)连通的第一注液连通口(220),以及与所述第一均压通道(112)连通的第一均压连通口(23
...【技术特征摘要】
1.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主体包括座体,所述融合腔和所述反应腔均设置于所述座体,所述座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注液口(121)连通的第一注液通道(111)和与所述第一均压口(122)连通的第一均压通道(112);所述微流主体还设置有底座(200),所述底座(200)设置于所述座体靠近所述融合腔腔底的一侧,所述混合连通口(210)设置于所述底座(200),所述底座(200)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111)连通的第一注液连通口(220),以及与所述第一均压通道(112)连通的第一均压连通口(230),所述第一注液连通口(220)和所述第一均压连通口(230)均与所述混合连通口(21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底板(110),所述底板(110)远离所述底座(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流道槽(113)和第二流道槽(114),所述反应腔和所述第二均压口(119)均设置于所述底板(110),所述第一流道槽(113)的一端与所述反应腔连通,另一端设置有融合槽(1131),所述第二流道槽(114)与所述融合槽(1131)连通;所述座体还包括上盖(120),所述上盖(120)盖设于所述底板(110)远离所述底座(200)的一侧,所述第一注液口(121)和所述第一均压口(122)均设置于所述上盖(120),所述上盖(120)上设置有第二注液口(123),所述第二注液口(123)能与所述第二流道槽(11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0)设置有连通槽(240),所述连通槽(240)与所述第二流道槽(114)和所述融合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0)靠近所述底座(200)的一侧还设置有流量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秋娴,张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百劼芯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