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摇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4067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摇椅,它包括坐兜、撑架以及底杆,坐兜可拆卸连接于撑架的上方,底杆可拆卸连接于撑架的下方。坐兜包括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的开口端相抵构成封闭环,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通过第一转轴铰接在一起,第一转轴位于第一U形管与第二U形管所位于平面的下方。撑架包括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铰接在一起。底杆包括第一弧形杆与第二弧形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并且折叠后体积较小的折叠摇椅。(*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的折叠摇椅
技术介绍
摇椅可以给婴儿提供休息空间,而且可以产生摇动感觉并带给婴儿一种在妈妈怀 抱的感觉,另一方面对家长而言,可以解决抱的问题,减轻家长的体力负担,而且把孩子放 在摇椅上,移至离家长不远的地方,这样家长就可以自如地做饭、整理房间,不管在房间的 任何一角落,都可以让宝宝随时跟在身边,所以摇椅是家长必不可少的帮手,减轻了家长的 负担。现有技术中的摇椅都是固定的体积,在需要出行、聚餐等情况下无法随身携带,使用 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并且折叠后体积较小的 折叠摇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摇椅,它包括坐兜、 撑架以及底杆,坐兜可拆卸连接于撑架的上方,底杆可拆卸连接于撑架的下方。优选地,坐兜包括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 U形管与第二 U形管,第一 U形管与 第二 U形管的开口端相抵构成封闭环,第一 U形管与第二 U形管通过第一转轴铰接在一起, 第一转轴位于第一 U形管与第二 U形管所位于平面的下方。优选地,撑架包括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的中部通过第二转 轴铰接在一起。优选地,底杆包括第一弧形杆与第二弧形杆。优选地,第一 U形管、第二 U形管分别通过插管套管组合连接于第一撑杆、第二撑 杆的上端,第一弧形杆与第二弧形杆分别通过插管套管组合连接于第一撑杆、第二撑杆的 下端。更优地,插管套管组合具有分离锁定机构。更优地,插管套管组合包括套管以及插入套管的插管,套管与插管的周向结合面 上分别设置有弹销与销孔,当插管与套管处于结合状态时,弹销穿设在销孔内。 更优地,插管套管组合具有转动锁定机构。更优地,插管套管组合包括套管以及插入套管的插管,套管与插管的轴向结合面 上分别设置有凸块与凹槽,当插管与套管处于结合状态时,凸块位于在凹槽内。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技术的各个部件均可拆卸,并且可以折叠, 体积小、携带方便。附图说明附图1为根据本技术折叠摇椅实施例的立体拆分图;附图2为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5为附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6为附图1中的折叠摇椅处于组合使用状态的示意图;附图7为附图1中的撑架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附图8为附图1中的坐兜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附图9为附图1中的折叠摇椅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其中100、坐兜;110、第一 U形管;111、套管;111a、孔;120、第二 U形管;121、套 管;130、第一转轴;200、撑架;210、第一撑杆;211、插管;211a、弹销;212、插管;212a、弹 销;212b、凹槽;220、第二撑杆;221、插管;222、插管;230、第二转轴;300、底杆;310、第一 弧形杆;311、套管;320、第二弧形杆;321、套管;321a、孔;321b、凸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 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 的界定。参见附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摇椅主要由坐兜100、撑架200以及底杆 300组成,坐兜100可拆卸连接于撑架200的上方,底杆300可拆卸连接于撑架200的下方。坐兜100包括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一 U形管110与第二 U形管120,第一 U形 管110与第二 U形管120的开口端相面对并且相互抵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封闭环,第一 U形管110与第二 U形管120通过第一转轴130铰接在一起,第一转轴130位于第一 U形 管110与第二 U形管120所位于平面的下方,因此第一 U形管110与第二 U形管120可以 分别绕第一转轴130向下转动,并最终折叠在一起。撑架200包括第一撑杆210与第二撑杆220,第一撑杆210与第二撑杆220的中 部通过第二转轴230铰接在一起,因此第一撑杆210与第二撑杆220可以分别绕第二转轴 230转动,并最终折叠在一起。底杆300包括第一弧形杆310与第二弧形杆320,第一弧形杆310与第二弧形杆 320位于地面上并同步沿弧形轨迹晃动以使位于坐兜100内的婴儿感受到摇动。第一 U形管110上形成有向下的套管111,第二 U形管120上也形成有向下的套管 121,与此相对应的第一撑杆210的上端形成有向上的插管211,第二撑杆220的上端也形成 有向上的插管221,因此可以看出,在将插管211插入套管111中、将插管221插入套管121 后,坐兜100便固定于撑架200上,由于坐兜100仅能向下折叠,而撑架200从下方支撑阻 止坐兜100,坐兜100的折叠方向与撑架200的折叠方向成一角度而互锁形成刚性体。第一弧形杆310上形成有向上的套管311,第二弧形杆320上形成有向上的套管 321,与此相对应的第一撑杆210的下端形成有向下的插管212,第二撑杆220的下端也形成 有向下的插管222,因此可以看出,在将插管222插入套管311中、将插管212插入套管321 后,底杆300便固定于撑架200上。附图2为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可以看出套管111通过管套机构直接套设在第一 U形管110中部,套管111上开设有 销孔111a,而插管211上的对应位置则设置有弹销211a,因此当插管211插入套管111后, 弹销211a便伸入销孔111a,从而防止插管211从套管111脱离,增加了摇椅的安全性能。附图4为附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5为附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 意图,可以看出套管321通过管套机构直接套设在第二弧形杆320中部,套管321上开设有 销孔321a,而插管212上的对应位置则设置有弹销212a,因此当插管212插入套管321后, 弹销212a便伸入销孔321a,从而防止插管212从套管321脱离,增加了摇椅的安全性能; 另外还可以看出,套管321内底部设置有一凸块321b,而插管212的端部的对应位置则设置 有凹槽212b,因此当插管212插入套管321后,凸块321b便结合于凹槽212b内,从而防止 插管212在套管321发生转动,增加了摇椅的安全性能。附图6为附图1中的折叠摇椅处于组合使用状态的示意图,而附图7为附图1中 的撑架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附图8为附图1中的坐兜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附图9为 附图1中的折叠摇椅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可以看出,该折叠摇椅各个部件均可拆卸,并 且可以折叠,体积小、携带方便。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 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 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 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折叠摇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坐兜(100)、撑架(200)以及底杆(300),所述的坐兜(10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的撑架(200)的上方,所述的底杆(30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的撑架(200)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摇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坐兜(100)、撑架(200)以及底杆(300),所述的坐兜(10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的撑架(200)的上方,所述的底杆(30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的撑架(200)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跃
申请(专利权)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