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与鸭共栖作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346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水稻与鸭共栖作的方法,主要包括:混合秧苗培植土,使其适应常温后7天插秧,插秧后15天,放入已饲养10天的鸭每公顷200只,日夜放牧,并每天给饲加入约100g的混合饲料补充,该混合饮料包括72%的玉米,4%的鱼粉,17%的黄豆粉,2%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5%的米糠。于插秧后50天晒田时,将鸭只收回,并给予有机完全饲料;于插秧后70天,实施间歇性放水,放水日放入20日龄鸭,再于50天后使水稻收成为有机米,而鸭则于肥育15天有机饲料即可上市为有机鸭肉。由于采用水稻与鸭只共栖作方式,可降低化学肥料、农药之使用量,使农田有机化、活性化,藉以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生态,且同时可收获有机稻米及鸭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耕作的方法,尤指一种水稻与鸭共栖作的方法。该混合饲料包括72%的玉米,4%的鱼粉,17%的黄豆粉,2%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5%的米糠。是依土壤成份水稻品种而定。于水田插秧后放入鸭群,藉其抑制杂草、害虫的成长,使杂草或昆虫形成自然生物链,使排泄物资源化,达到土地有机活性化,并藉其翻动水田,产生有机高优质稻米,且因鸭群的自然放牧,而饲养为肉质良好的鸭,达到共栖作的目的。上述的方法,是藉由鸭群好动及杂食以及不会啄食稻叶的特性,使其纵横穿梭游动展翅于水田间,使其啄食杂草、藻类、害虫金宝螺,且使其排泄物转换为水田之肥料,以促进水稻的成长。上述之方法,是藉由鸭群于水中穿梭、拍翅特性,使水稻根部老叶、杂叶落入水中,保持水稻根茎部通风,藉其抑制细菌生长。上述之方法,是藉由鸭嘴之扁形特性,以利于直接啄食杂草,且藉由鸭只拍翅时使害虫落入水中并予啄食,以根绝虫害。上述之方法,是藉由鸭只之脚蹼不停穿梭拍动使水中溶氧量增加,以促进水稻优质成长。上述之方法,是藉由鸭群于水田中穿梭、拍翅对水稻产生刺激及中耕效果,而扁形鸭嘴与脚蹼搅动水稻根部周围泥土,类似早期之中耕机器,以利于水稻之株丛的开张及株姿的分蘖,而得以收获有机高优质稻米,以及有机优质鸭肉。2.于插秧后15天,放入已饲养10天的鸭群,每公顷200只于水田且日夜放牧,并每天给饲约每只100g之混合饲料补充,其中,该混合饲料包含玉米72%、鱼粉4%、黄豆粉17%、维生素矿物质2%以及米糠5%。3.于插秧后50天晒田时,将鸭只收回到水田边之围篱,并给予足够的有机完全饲料,成熟后上市。4.于插秧后70天,实施间歇性放水,并将第二批20日龄鸭依放水日日夜放牧,每公顷200只,于40天后停止放水开始再晒田时,收回鸭群则于15天肥育有机饲料,即可上市为有机鸭肉。5.于插秧后120天,水稻收成为有机鸭米。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以水稻、鸭只共栖作方式,降低化学肥料、农药之使用量,使农田有机化、活性化,藉以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生态,且同时可收获有机稻米及鸭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与鸭共栖作的方法,其特征是包含:混合秧苗培植土,使其适应常温态,延后七天插秧;于插秧后15天,放入已饲养10天的鸭每公顷200只,日夜放牧,并每天给饲每只约100g的混合饲料补充;于插秧后50天晒田时,将鸭只收回,并给予有机完全饲料;再于插秧后70天,实施间歇性放水,并将第二批20日龄鸭于放水日日夜放牧,于再50天后使水稻收成为有机米,而鸭群则于40天后停止放水再晒田时收回鸭群,肥育有机饲料15天后,上市为有机鸭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与鸭共栖作的方法,其特征是包含混合秧苗培植土,使其适应常温态,延后七天插秧;于插秧后15天,放入已饲养10天的鸭每公顷200只,日夜放牧,并每天给饲每只约100g的混合饲料补充;于插秧后50天晒田时,将鸭只收回,并给予有机完全饲料;再于插秧后70天,实施间歇性放水,并将第二批20日龄鸭于放水日日夜放牧,于再50天后使水稻收成为有机米,而鸭群则于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添枝
申请(专利权)人:钜农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