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缝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缝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33992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8 20:51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缝合装置,包括支撑回收系统、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支撑回收系统包括支撑牵引结构和与支撑牵引结构连接的支撑组件,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被构造成输送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分别穿过两块待闭合组织,第一缝合件、第二缝合件与支撑牵引结构连接或由支撑牵引结构捕获;并且,支撑牵引结构在第一输送系统、第二输送系统穿过待闭合组织时支撑待闭合组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缝合装置


技术介绍

1、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胎儿没有肺循环,来自脐带的含氧血从胎儿右心房经过卵圆孔流入到左心房。出生后,随着肺循环的建立,左心房压力增加,继发隔和原发隔相互靠近、粘连融合,逐渐形成永久性房间隔。但仍有部分人群未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简称pfo)。卵圆孔未闭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患者需经外科手术开胸。外科手术的主要缺点在于:术中需要体外循环,手术可能造成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留有疤痕;手术费用昂贵。随着介入性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提高,通过微创介入技术治疗pfo的方法现已非常成熟。微创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适应症范围广且手术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但在使用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2、专利cn202111079433.7公开了一种组织缺损的闭合器械,穿刺针需要来回穿过继发隔和原发隔组织,来回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易与已完成穿刺的继发隔组织发生摩擦,扩大穿刺口、伤害心脏组织,另一方面,心脏组织在穿刺过程中没有得到支撑,且穿刺针内由于预装了植入物管径不能做得很小,穿刺针不好穿过具有一定厚度的继发隔,穿刺动作不稳定且容易伤害心脏组织,即使穿过了也会得到较大的刺破口,存在漏血风险。

3、专利us8246636b2公开了闭合卵圆孔未闭的缝合装置和方法,通过操作第一缝合线捕获机构和第二缝合线捕获机构使得第一缝合线穿过继发隔组织和卵圆孔通道,使得第二缝合线穿过原发隔组织和卵圆孔通道,这样设计的缺陷在于:第一,为了方便捕获缝合线,穿刺针穿过缝合扣进行捕获,由此穿刺针的出针角度与缝合线固定在组织的位置都相对稳定,但并不适合所有病灶,可调节性差;第二,为了保证穿刺针与心脏组织尽量呈垂直角度,穿刺针与细长主体的角度要设计得小,由此支撑组织的夹臂也设计得短,导致缝合线与继发隔组织、原发隔组织得固定点较为靠近卵圆孔通道,该位置的组织比较薄,有扯破的风险;第三,完成缝合后,至少有两股线穿过卵圆孔通道,继发隔端部与原发隔端部可能发生变形,缝合后的形状不平整,病灶表面相对左房面有凸起,不利于恢复。

4、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穿刺件穿过待闭合组织时未得到相应的支撑力;第二,缝合件植入后与待闭合组织的位置相对固定,适应症少;第三,缝合结束后病灶表面有凸起;第四,缝合件的固定点过于靠近卵圆孔通道,缝合效果不持久。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以及其它更多的构思而提出了本申请。

2、本申请的目的之一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缝合装置。

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4、一种缝合装置,包括支撑回收系统、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所述支撑回收系统包括支撑牵引结构和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连接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被构造成输送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分别穿过两块待闭合组织,所述第一缝合件、第二缝合件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连接或由所述支撑牵引结构捕获;并且,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在所述第一输送系统、所述第二输送系统穿过待闭合组织时支撑待闭合组织。

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缝合件与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部分由所述支撑回收系统运送至体外或体内并实现连接,形成的连接点通过操作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或所述第二缝合件运动到待闭合组织的远端面。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牵引结构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并且,二者的活动连接方式包括所述支撑牵引结构相对于所述支撑组件同轴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呈盘状。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包括支撑骨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骨架连接;并且,所述连接件限制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固定在所述支撑牵引结构上。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通道适应件、拉动件与夹持件;并且,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所述拉动件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近端与所述夹持件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远端与所述支撑骨架为活动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近端与与所述拉动件为固定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远端与所述支撑骨架为固定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的近端与所述通道适应件为活动连接,所述夹持件自然状态下与所述通道适应件贴合。

16、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适应件包括导引轨道和滑块,所述夹持件和所述滑块连接,所述夹持件能相对所述通道适应件滑动,并且,所述夹持件的对称面不会在滑动过程中与所述通道适应件的中心线相对运动。

1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回收系统还包括辅助控制件,所述辅助控制件与所述夹持件的自由端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的近端与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连接位置处设有弹簧或扭簧。

1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穿刺管对继发隔组织进行穿刺时,所述夹持件位于继发隔组织的近端面,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支撑骨架配合以固定继发隔组织。

20、进一步地,所述夹持件夹住原发隔组织。

21、进一步地,所述通道适应件的长度为a,所述夹持件的长度为b,二者的长度关系为a=(1/3~2)b。

22、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控制件为细丝或细绳。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所述第二输送系统包括第一穿刺管和第二穿刺管,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预装在所述第一穿刺管和所述第二穿刺管内。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缝合件的远端和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分别设有衔接部。

25、进一步地,所述衔接部具有预设形状,所述衔接部释放后与所述连接件和/或所述支撑骨架连接。

26、进一步地,所述衔接部在自然状态下呈钩子形或船锚形。

2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支撑骨架连接的膜。

28、进一步地,所述膜能被所述第一穿刺管和第二穿刺管穿刺通过

29、进一步地,所述衔接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缝合件/所述第二缝合件的直径,所述衔接部释放后被所述连接件抓捕。

3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捕捉所述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远端的结构。

3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捕捉装置,所述捕捉装置包括卡槽,所述衔接部被固定到卡槽内。

3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骨架的远端面。

33、进一步地,所述衔接部具有磁性,所述连接件为磁吸元件,二者通过磁性吸引原理实现连接。

3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骨架和所述膜形成若干个锚定区域,所述第一穿刺管和所述第二穿刺管可通过扎入所述锚定区域将所述第一缝合件的远端部分和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部分运动至左心房。

35、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回收系统、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所述支撑回收系统包括支撑牵引结构和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连接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被构造成输送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分别穿过两块待闭合组织,所述第一缝合件、第二缝合件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连接或由所述支撑牵引结构捕获;并且,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在所述第一输送系统、所述第二输送系统穿过待闭合组织时支撑待闭合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合件与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部分由所述支撑回收系统运送至体外或体内并实现连接,形成的连接点通过操作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或所述第二缝合件运动到待闭合组织的远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并且,二者的活动连接方式包括所述支撑牵引结构相对于所述支撑组件同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包括支撑骨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骨架连接;并且,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呈盘状,所述连接件限制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固定在所述支撑牵引结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通道适应件、拉动件与夹持件;并且,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所述拉动件连接,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近端与所述夹持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的近端与所述通道适应件为活动连接,所述夹持件自然状态下与所述通道适应件贴合;并且,所述支撑回收系统还包括辅助控制件,所述辅助控制件与所述夹持件的自由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所述第二输送系统包括第一穿刺管和第二穿刺管,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预装在所述第一穿刺管和所述第二穿刺管内,所述第一缝合件的远端和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分别设有衔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部具有预设形状,所述衔接部释放后与所述连接件和/或所述支撑骨架连接;或者,所述衔接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缝合件/所述第二缝合件的直径,所述衔接部释放后被所述连接件抓捕。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支撑骨架连接的膜,所述膜能被所述第一穿刺管和第二穿刺管穿刺通过;或者,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捕捉所述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远端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点通过打结、焊接或粘接形成,所述第一缝合件的远端与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完成固定;并且,拉动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或所述第二缝合件,所述连接点运动到待闭合组织的远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缝合件,所述第二输送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缝合件;并且,所述连接点形成一个或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回收系统包括回收外鞘管,所述回收外鞘管回撤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所述第二输送系统进入心脏右心房腔,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与支撑牵引结构连接后,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撤离,再通入所述回收外鞘管,拉动支撑组件回收所述支撑牵引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包括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分别设置在待闭合组织的近端面和远端面;并且,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第一穿刺管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系统,所述防护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心脏卵圆孔通道;并且,所述防护系统包括防护槽,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从待闭合组织运动到体外的过程中与所述防护槽。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回收系统、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所述支撑回收系统包括支撑牵引结构和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连接的支撑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第二输送系统被构造成输送第一缝合件和第二缝合件分别穿过两块待闭合组织,所述第一缝合件、第二缝合件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连接或由所述支撑牵引结构捕获;并且,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在所述第一输送系统、所述第二输送系统穿过待闭合组织时支撑待闭合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合件与所述第二缝合件的远端部分由所述支撑回收系统运送至体外或体内并实现连接,形成的连接点通过操作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或所述第二缝合件运动到待闭合组织的远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并且,二者的活动连接方式包括所述支撑牵引结构相对于所述支撑组件同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包括支撑骨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骨架连接;并且,所述支撑牵引结构呈盘状,所述连接件限制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固定在所述支撑牵引结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通道适应件、拉动件与夹持件;并且,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所述拉动件连接,所述通道适应件的近端与所述夹持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的近端与所述通道适应件为活动连接,所述夹持件自然状态下与所述通道适应件贴合;并且,所述支撑回收系统还包括辅助控制件,所述辅助控制件与所述夹持件的自由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系统和所述第二输送系统包括第一穿刺管和第二穿刺管,所述第一缝合件和所述第二缝合件预装在所述第一穿刺管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顺王晨景邵烨李彪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迪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