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振器,具体涉及一种内置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力减振器。
技术介绍
1、汽车悬架系统通常包含弹簧、减振器、摆臂等;弹簧用于支撑车身,减振器用于衰减弹簧的振动,稳定车身。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减振器是保证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减振器无法根据具体的路面情况合理调节阻尼大小,降低了乘坐的舒适性。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电控减振器,一种能够根据行车电脑(ecu)对路况的分析,调节阻尼力大小的减振器,从而使得车身能够保持最舒适的状态,提高行车稳定性。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电控减振器多采用外置电磁阀的结构,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需要的装车空间较大,减振器容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②电磁阀和减振器主体的连接部位相对薄弱,在内部液压和外界振动的影响下,电磁阀故障率较高且电磁阀容易脱离减振器主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置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力减振器,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该可变阻尼减振器通过在活塞杆内部设置具有特定构造的电磁阀组件,能够在通电时对阻尼力大小进行调节,从而
...【技术保护点】
1.内置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力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液筒(1)以及设于贮液筒(1)内的活塞杆(2)、A活塞阻尼阀(3)和浮动活塞(4);所述A活塞阻尼阀(3)与活塞杆(2)相连接;所述贮液筒(1)的两端分别设有上端盖(11)和下端盖(12);所述活塞杆(2)为中空结构,其上端从贮液筒(1)的上端盖(11)伸出,并与贮液筒(1)通过油封导向器(13)相连接;所述活塞杆(2)的下端内置有电磁阀组件(5);所述电磁阀组件(5)的供电线(501)从活塞杆(2)内引出;所述A活塞阻尼阀(3)与上端盖(11)之间形成有A油腔室(101),与浮动活塞(4)之间形成有B油腔室(102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置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力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液筒(1)以及设于贮液筒(1)内的活塞杆(2)、a活塞阻尼阀(3)和浮动活塞(4);所述a活塞阻尼阀(3)与活塞杆(2)相连接;所述贮液筒(1)的两端分别设有上端盖(11)和下端盖(12);所述活塞杆(2)为中空结构,其上端从贮液筒(1)的上端盖(11)伸出,并与贮液筒(1)通过油封导向器(13)相连接;所述活塞杆(2)的下端内置有电磁阀组件(5);所述电磁阀组件(5)的供电线(501)从活塞杆(2)内引出;所述a活塞阻尼阀(3)与上端盖(11)之间形成有a油腔室(101),与浮动活塞(4)之间形成有b油腔室(102);所述浮动活塞(4)与下端盖(12)之间形成有气腔室(103);所述电磁阀组件(5)包括电磁线圈(51),以及与活塞杆(2)的内壁密封连接的阀座(52)、固定活塞(53)和b活塞阻尼阀(54);所述阀座(52)的内部设有活动活塞(55);所述活动活塞(55)的上端与阀座(52)通过弹簧(56)相连接,下端固定有阻隔片(57);所述阻隔片(57)上设有开口(571),且阻隔片(57)插入固定活塞(53)内;所述活塞杆(2)的下端设有与b油腔室(102)相连通的液流流道(201);所述活塞杆(2)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a油腔室(101)导通的通孔(202);所述b活塞阻尼阀(54)上开设有与液流流道(201)相连通的液流通孔(541);所述固定活塞(53)上开设有l型流道(531);不通电时,阻隔片(57)上的开口(571)插入固定活塞(53)内被挡住,使得l型流道(531)被阻断,油液无法在固定活塞(53)内流通;通电时,电磁线圈(51)内产生磁场,吸引活动活塞(55)带动阻隔片(57)向上运动,使得阻隔片(57)上的开口(571)与l型流道(531)连通,实现油液在固定活塞(53)内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电磁阀式可变阻尼力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571)包括相互连通且大小不同的一级开口(57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树,蒋木林,邓鹄,孙林桥,韩一升,刘义平,吴川川,
申请(专利权)人: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