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置管式流道板及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技术向集成化、高功率化发展,对冷却散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传统自然冷却和被迫风冷已不能满足高功耗器件的散热需求,液冷散热技术已成为当前最有效的散热途径之一。目前,可以通过液冷载体结构对机箱进行散热,流道板作为液冷载体结构主要散热部件,通过液泵使冷却液在流道板的流道内循环流动,将机箱所产生的热量带走。目前,流道板主要有金属基体一体化流道板和内置管式流道板两种。
2、现有的内置管式流道板采用切削加工和管路镀锡钎焊(或胶接),内置管材质一般选用铜合金材质,采用镀锡钎焊或胶接成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材料的电偶腐蚀,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内置管与对应管槽之间配合不紧密,热传导不充分,液冷载体结构热阻较大,不能满足高功率器件的散热需求;钎焊及胶接质量不稳定,钎剂和胶剂自身热阻较大,不能满足高功率器件的散热需求。
3、并且,上述两种液冷方式均存在无法集中冷却特定区域发热器件的功能。
4、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
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内置管式流道板的焊接工艺复杂、管与槽配合不紧密、钎焊或胶接材料自身热阻较高导致散热不能满足高功率器件的散热需求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管式流道板,包括: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
4、所述第一基板5和所述第二基板6分别设置于液冷载体结构相对的两面,所述第一管路1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5上,所述第一盖板3封闭所述第一基板5上放置第一管路1的区域,所述第一盖板3和所述第一基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路1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3和所述第一基板5过盈配合;
5、所述第二管路2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6上,所述第二盖板4封闭所述第二基板6上放置第二管路2的区域,所述第二盖板4和所述第二基板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路2分别与所述第二盖板4和所述第二基板6过盈配合;
6、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第二管路2之间设置有连接管20,用以使冷却液在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内流动;
7、所述内置管式流道板还包括转接块组件7,所述转接块组件7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1、所述第二管路2和所述连接管20的开口处。
8、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5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50,所述第一盖板3的边缘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50内;
9、所述第一容纳槽50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弧形槽51,所述第一弧形槽51用于放置所述第一管路1。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盖板3与第一容纳槽50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弧形槽30,所述第二弧形槽30与所述第一管路1凸出第一容纳槽50的槽底的部分耦合。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板6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60,所述第二盖板4的边缘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60内;
12、所述第二容纳槽60的槽底设置有第三弧形槽61,所述第三弧形槽61用于放置所述第二管路2。
13、优选的,所述第二盖板4与第二容纳槽60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四弧形槽40,所述第四弧形槽40与所述第二管路2凸出第二容纳槽60的槽底的部分耦合。
14、优选的,所述转接块组件7包括第一转接块70、第二转接块71、第三转接块72和第四转接块73,所述第一转接块70与所述第一管路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接块71与所述第一管路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块72与所述第二管路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转接块73与所述第二管路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接块71和第四转接块73固定连接;
15、所述第二转接块71和所述第四转接块73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电磁阀。
16、优选的,所述连接管20的形态为直管,所述直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转接块71和第四转接块73之间。
17、优选的,所述内置管式流道板设置有进液管8和出液管9,所述转接块组件7还包括第五转接块74和第六转接块75,所述进液管8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转接块74固定连接,所述进液管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块70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9的一端与所述第六转接块75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接块72固定连接。
18、优选的,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第二管路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管路11,所述第三管路11的形态为s形管;
19、所述连接管2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组电磁阀,所述第一组电磁阀用于开闭所述连接管20的两端,所述第三管路11的两端设置有第二组电磁阀,所述第二组电磁阀用于开闭所述第三管路11的两端。
2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管式流道板的组装方法,适用于第一方面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包括:
21、将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转接块组件7组装,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5内;
22、将所述第一盖板3覆盖于所述第一管路1上,采用液压机将所述第一盖板3压入所述第一基板5内,将所述第一盖板3和所述第一基板5焊接固定;
23、将所述连接管20放置于液冷载体结构的对应侧板内,将所述连接管20通过转接块组件7与所述第一管路1连接,将连接管20所在的侧板与第一基板5进行组装,封闭所述连接管20所在的区域;
24、将所述第二管路2和所述转接块组件7组装,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6内;
25、将所述第二盖板4覆盖于所述第二管路2上,采用液压机将所述第二盖板4压入所述第二基板6内,将所述第二盖板4和所述第二基板6焊接固定;
26、将所述第二基板6与所述液冷载体结构的外部固定,封闭所述液冷载体结构的侧板。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第一管路1、第一基板5和第一盖板3之间压接过盈配合,以及第二管路2、第二基板6和第二盖板4之间压接过盈配合,再将第一盖板3与第一基板5焊接、第二盖板4和第二基板6焊接,使管路与基板和盖板之间紧密配合,有效避免三者之间存在空隙以达到减少热阻,从而实现高效散热的目的,且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与转接块组件7之间焊接所采用的材料或焊接方式均不会影响到流道板的散热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第一基板(5)和第二基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5)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50),所述第一盖板(3)的边缘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5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3)与第一容纳槽(50)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弧形槽(30),所述第二弧形槽(30)与所述第一管路(1)凸出第一容纳槽(50)的槽底的部分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6)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60),所述第二盖板(4)的边缘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60)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4)与第二容纳槽(60)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四弧形槽(40),所述第四弧形槽(40)与所述第二管路(2)凸出第二容纳槽(60)的槽底的部分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20)的形态为直管,所述直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转接块(71)和第四转接块(7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管式流道板设置有进液管(8)和出液管(9),所述转接块组件(7)还包括第五转接块(74)和第六转接块(75),所述进液管(8)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转接块(74)固定连接,所述进液管(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块(70)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9)的一端与所述第六转接块(75)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接块(7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第二管路(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管路(11),所述第三管路(11)的形态为S形管;
10.一种内置管式流道板的组装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第一基板(5)和第二基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5)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50),所述第一盖板(3)的边缘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5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3)与第一容纳槽(50)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弧形槽(30),所述第二弧形槽(30)与所述第一管路(1)凸出第一容纳槽(50)的槽底的部分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6)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60),所述第二盖板(4)的边缘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60)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4)与第二容纳槽(60)抵接的一面设置有第四弧形槽(40),所述第四弧形槽(40)与所述第二管路(2)凸出第二容纳槽(60)的槽底的部分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管式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组件(7)包括第一转接块(70)、第二转接块(71)、第三转接块(72)和第四转接块(73),所述第一转接块(70)与所述第一管路(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艳华,张旻,沈丕,高攀,李绘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