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00366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10 2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属于构网型发电机技术领域。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包括风扇转轴、双凸极直流发电机、DC/DC变流器和直流母线;其中,双凸极直流发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励磁绕组、第一电枢绕组和第二电枢绕组;励磁绕组以相对于定子极心0°的缠绕角度均匀缠绕在各个定子极上,第一电枢绕组以相对于定子极心10~20°的缠绕角度每隔两极缠绕在相应的定子极上,第二电枢绕组与第一电枢绕组相邻排列,且以相对于定子极心25~35°的缠绕角度每隔两极缠绕在相应的定子极上。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包括双闭环转速控制系统和DC/DC变流器控制系统。该发电机组的磁场分布更加均匀,有效减少了漏磁,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控制系统提高了发电机组的动态响应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构网型发电机,具体是一种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力电子设备在电网中的渗透率逐步增加,电力系统正向着低惯性、低阻尼的弱电网方向转变。构网型发电机能够与风能和太阳能有效结合,且支持并网运行,通过快速动态响应调节发电量,以满足弱电网对电能质量的要求。

2、目前,构网型发电机的设计还面临着不少难点。例如,在结构方面:现有的构网型发电机普遍采用永磁同步发电机等交流电机供电,使得电能转换环节增多,而能量在转换过程中会出现损耗,不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其次,传统的构网型发电机基本为6n/4n极结构,即定子极数是转子极数的1.5倍,这会导致定子槽宽减少,漏磁增大,使得励磁功率损耗增加。在控制方面:在构网型dc/dc变流器的下垂控制中,当负载发生变化时,变流器的输出电压和频率可能会出现偏差,尤其在高负载条件下可能影响电源的稳定性。在电机转速控制中,传统的双闭环控制在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性时不够灵活,会导致控制性能不足,尤其是在动态变化的负载情况下。

/>

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包括风扇转轴、双凸极直流发电机、DC/DC变流器和直流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极直流发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励磁绕组、第一电枢绕组和第二电枢绕组;励磁绕组以相对于定子极心0°的缠绕角度均匀缠绕在各个定子极上,第一电枢绕组以相对于定子极心10~20°的缠绕角度每隔两极缠绕在相应的定子极上,第二电枢绕组与第一电枢绕组相邻排列,且以相对于定子极心25~35°的缠绕角度每隔两极缠绕在相应的定子极上;第一电枢绕组与第二电枢绕组的正端作为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的负端,第一电枢绕组和第二电枢绕组的负端作为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的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包括风扇转轴、双凸极直流发电机、dc/dc变流器和直流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凸极直流发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励磁绕组、第一电枢绕组和第二电枢绕组;励磁绕组以相对于定子极心0°的缠绕角度均匀缠绕在各个定子极上,第一电枢绕组以相对于定子极心10~20°的缠绕角度每隔两极缠绕在相应的定子极上,第二电枢绕组与第一电枢绕组相邻排列,且以相对于定子极心25~35°的缠绕角度每隔两极缠绕在相应的定子极上;第一电枢绕组与第二电枢绕组的正端作为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的负端,第一电枢绕组和第二电枢绕组的负端作为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的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含有9个定子极,转子含有12个转子极。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构网型双凸极直流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系统包括双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洪军王志华王文强何征峰刘剑刘翼宁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