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964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高效采苗和中间育成技术,具体是公开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所述筛网片状,40~60目,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密度为1200~18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所述采育器用于采苗,将所述采育器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采苗时,被单层平置于水泥或玻璃钢制成的采苗池内,可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其成活率达82%,生长速度为16μm/天。所述采育器用于中间育成,它具体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阶段;其成活率达85%,生长速度为28μm/天。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采苗率高、稚贝生长速度快和成活率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高效采苗和中间育成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采苗和中间育成技术是菲律宾蛤仔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菲律宾蛤仔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中国从南到北沿海水域都有分布。2龄以上成体壳长为2.5~4.5cm,贝壳卵圆形且膨胀,左右壳相等,壳面有较为平滑的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壳面花纹杂。菲律宾蛤仔属埋栖型贝类,喜居于含砂量达80%左右的滩涂底质底内,正常情况下潜入底内生活,适温范围为5℃~28℃,适盐为15~34,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黄渤海区繁殖季节从5月持续到10月,但繁殖高峰在5~6月和9~10月,当年可长至0.3~1.0厘米。生物学最小型为1.5cm,当年可达性成熟,翌年形成生殖高峰,寿命5~10年。菲律宾蛤仔雌雄异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成熟雌性生殖腺呈乳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菲律宾蛤仔为例,近年来年产量在100吨以上,销售市场已从过去主要是国内市场,现已拓展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过去养殖用的苗种主要依靠从自然海区获得,但近年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短缺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菲律宾蛤仔的健康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势在必行。目前滩涂贝类(如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的技术大多是采集天然苗种、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其中,对于稚贝的中间育成,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土池(例如虾池、露天蓄水池等)或者具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自然滩涂,将采集的种苗播撒在泥砂底质中,凭借自然环境条件实施种苗中间育成。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比较简易、造价低的特点,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同时由于种苗育成的环境条件无法控制,种苗在中间育成阶段的成活率低,在后期阶段,种苗的生长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尤其在高密度培育条件下,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更低,满足不了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中,高密度的苗种中间育成的要求,很难有计划地大批量获得优质苗种,成为制约滩涂贝类种苗生产的一个瓶颈之一。为了与开展大规模全人工滩涂贝类苗种生产相配套,必须开发能在高培育密度条件下,进行高效安全种苗中间培育技术。不恰当的中间育成技术往往导致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培育的成败。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大规模全人工培育滩涂贝类采用采育器进行采苗和中间育成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菲律宾蛤仔等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的种苗培育的关键技术,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菲律宾蛤仔等埋栖型滩涂贝类高效采苗和中间育成的采育器及其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采育器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其中所述筛网片状,40~60目,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密度为1200~18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6层于采苗池内,或采用单层平置于采苗池内。所述采育器用于采苗,将所述采育器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采苗时,被单层平置于水泥或玻璃钢制成的采苗池内,可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具体为a.将所述采育器紧密平铺在于采苗的池底,缓注入新鲜海水,至0.5~0.8米,即为正常需要量的1/2~2/3;b.当菲律宾蛤仔幼虫达到160~180μm时,轻轻将这些后期面盘幼虫转移到设有采育器的采苗池,微充气,使其均匀分布;c.投喂单胞藻作为幼体的饵料,随着幼体的生长,饵料种类多样化,数量也相应增加;d.每天换水1~2次,光照控制在800~1000Lux;e.每天检查幼虫生长、摄食和附着变态情况,在18℃~22℃条件下,7~10即可完成附着变态;其中所述后期面盘幼虫在采苗池中的的密度为每毫升5~8个。所述采育器用于中间育成,它具体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阶段,其中a.室内阶段,即前期种间育成,采用置于采苗池的采育器将所述附着后菲律宾蛤仔转入中间育成,池深为0.8~1.2米,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6层于采苗池内;附着以后的蛤苗称为稚贝,次生壳发生,开始阶段没有水管出现,约4~6天后出现水管,起先只是发生用于排泄的出水管,而后才出现进水管。从附着到水管发生完好,需要10~12天左右时间,这期间的管理对稚贝的成活率影响甚大;投喂单胞藻的饵料;可正常光照;生长至壳长1.0~2.0mm后,转入后期中间育成;b.室外阶段,即后期种间育成,将蛤苗移至经消毒处理专用土池进行,土池水深为1.5~2.0米;采育器单层平置;其蛤苗密度为每采育器10~15万个稚贝,随着稚贝的生长,应进行疏密;此间利用海区自然饵料;到壳长1.0~1.5cm即可出海养成。在进行稚贝的后期中间育成前,土池应预先进行消毒处理,杀死捕食性动物;换水筏门设过滤网,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在稚贝进入中间育成土池前,在消毒后应进行肥水,增加水中的基础饵料。本专利技术所述细砂使用前要经过淡水浸泡和筛洗,再用高压蒸汽熏烫;所述换水方法为浮游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幼虫全部附着后,每天全量换水1次,饲育海水全量排空,再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所述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或硬壳蛤。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采用本专利技术设计的采育器,模拟了海区自然环境,为菲律宾蛤仔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稚幼期的生长发育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提高其成活率、加快其生长速度。采育器的应用其采苗率可提高50%以上,生长速度可提高10~20%,特别是中间育成率可提高60~70%以上。应用本专利技术采育器可使采苗到中间育成连为一体,便于管理和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收到很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采育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采育器托盘1结构,底部有孔2、内衬筛网4,筛网上铺细砂3;其中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本实施例为7mm),密度为15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本实施例为1mm);采育器的主体为一长方形无毒聚乙烯塑料托盘;其上部开口外径长为360mm,下部内径边长为320mm;短轴上部外径开口为280mm,下部内径边长为240mm;有效使用面积为0.0884m2;盘高40mm;托盘内平置一聚乙烯筛网片,孔径为40~60目(本实施例为60目),剪成矩形,长边为450mm,短边为350mm。应用于采苗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中选取菲律宾蛤仔;采苗池采用玻璃钢池;用所述采育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采苗,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使用前,所述细砂先经过淡水浸泡和筛洗,再用高压蒸汽熏烫;采苗池清理干净后,采育器平置于采苗池内,池内的采育器摆放整齐,不留空隙,加海水至0.5~0.8米(本实施例为0.8米),水量可为正常需要量的1/2;幼虫壳长达到160~180μ后,轻轻将其后期面盘幼虫均匀撒布在设有采育器的采苗池内,光照控制在1000Lux以内,微充气,使幼虫分布均匀,饲以金藻、硅藻、小球藻或塔胞藻等天然饵料,投喂量为每天20万细胞/ml,分6次投喂,(随着幼体的生长,饵料种类多样化,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育器,其特征在于: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育器,其特征在于托盘结构,底部有孔、内衬筛网,筛网上铺细砂。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采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片状,40~60目,可以采用聚乙烯材料;所述托盘底部孔径为5~7mm,密度为1200~1800个/平方米;所述细砂直径为0.5~1mm。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采育器,其特征在于采育器可互成90度角叠置4~6层于采苗池内,或采用单层平置于采苗池内。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采苗;将所述采育器用于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采苗时,被单层平置于水泥或玻璃钢制成的采苗池内,可用作为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幼虫的附着基,并为其生活和生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具体为a.将所述采育器紧密平铺在于采苗的池底,缓注入新鲜海水,至0.5~0.8米,即为正常需要量的1/2~2/3;b.当菲律宾蛤仔幼虫达到160~180μm时,将这些后期面盘幼虫转移到设有采育器的采苗池,微充气,使其均匀分布;c.投喂单胞藻作为幼体的饵料;d.每天换水1~2次,光照控制在800~1000Lux;e.每天检查幼虫生长、摄食和附着变态情况,在18℃~22℃条件下,7~10即可完成附着变态。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期面盘幼虫在采苗池中的的密度为每毫升5~8个。6.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采育器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中间育成,具体分为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范刘庆连阎喜武孙茂盛阙华勇刘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