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双工通信电路及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8940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3 13:0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半双工通信电路及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平转换模块、收发控制模块、485通信模块和上下拉模块。其中,第一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阻单元和第二电阻单元。本申请可实现收发自动控制,使得控制电路无需通过单独的IO端来控制485通信模块的收发状态,从而可减少控制电路实现半双工通信时使用的IO端数量。同时,还可确保半双工通信电路在大电流场景下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半双工通信电路及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1、半双工通信是指可采用同一信道收发数据,但一个信道在同一时刻下仅支持接收数据或发送数据的通信方式。由于半双工通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因此半双工通信电路设有收发控制端,以基于收发控制端的电平确定收发状态。

2、在现有技术中,当采用半双工通信电路进行数据传输时,控制电路需要将本电路的信号发送端、信号接收端和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端连接半双工通信电路,以通过控制io端的输出电平来控制半双工通信电路的收发状态。由此可见,控制电路需要采用较多io端来实现半双工通信。

3、同时,由于半双工通信支持数据收发,且具备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场景中。然而,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在大电流场景中,现有的半双工通信电路无法稳定、安全、可靠地工作。

4、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控制电路io端使用数量,并且能够在大电流场景下安全稳定运行的半双工通信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并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控制电路io端使用数量,且能够在大电流场景下安全稳定运行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及通信系统。

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半双工通信电路,包括:

3、第一电平转换模块,所述第一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阻单元和第二电阻单元;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控制电路的信号发送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第二端,且用于连接第一电压源;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第二电压源;

4、收发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且用于连接目标电压源和接地;所述收发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电压为高电平电压时输出低电平电压,以及在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电压为低电平电压时输出高电平电压;其中,所述目标电压源为所述第一电压源或所述第二电压源;

5、485通信模块,所述485通信模块的收发控制端连接所述收发控制模块,所述485通信模块的驱动器输入端用于接地;所述485通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收发控制模块输出的高电平电压或低电平电压,确定收发状态,并基于所述收发状态进行信号收发;

6、上下拉模块,包括第三电阻单元和第四电阻单元;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反相信号收发端,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二端用于接地;所述第四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同相信号收发端,所述第四电阻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目标电压源。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双工通信电路还包括:

8、第二电平转换模块,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接收器输出端,且用于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信号接收端。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二mos管、第五电阻单元和第六电阻单元;

10、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单元的第一端,且用于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信号接收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单元的第二端,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源;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接收器输出端和所述第六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源。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七电阻单元和第八电阻单元;

12、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收发控制端和所述第八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目标电压源;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用于接地。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三mos管、第九电阻单元和第十电阻单元;

14、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收发控制端和所述第十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阻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目标电压源;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用于接地。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485通信模块包括485通信芯片和第一电容;

16、所述485通信芯片的收发控制端连接所述收发控制模块,所述485通信芯片的反相信号收发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485通信芯片的同相信号收发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单元的第一端,所述485通信芯片的驱动器输入端用于接地;

17、所述485通信芯片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源。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485通信芯片为max 485通信芯片。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485通信模块还包括第十一电阻单元,所述第十一电阻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源,所述第十一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485通信芯片的接收器输出端。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下拉模块还包括第十二电阻单元,所述第十二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反相信号收发端,所述第十二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同相信号收发端。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22、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所述半双工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平转换模块,所述第一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一mos管;

23、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的信号发送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

24、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5、(1)半双工通信电路可根据控制电路的信号发送端的电平自动确定收发状态,实现收发自动控制,如此,控制电路无需通过单独的io端来控制485通信模块的收发状态,从而可减少控制电路实现半双工通信时使用的io端数量;

26、(2)半双工通信电路可采用第一电平转换模块进行双向电平转换,以将控制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平与485通信模块的输入输出电平进行匹配转换,从而可提高半双工通信的可靠性和控制电路的运行安全性;

27、(3)在第一电平转换模块中使用mos管作为开关管,从而可确保半双工通信电路在大电流场景下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双工通信电路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二MOS管、第五电阻单元和第六电阻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七电阻单元和第八电阻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三MOS管、第九电阻单元和第十电阻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85通信模块包括485通信芯片和第一电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85通信芯片为MAX 485通信芯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85通信模块还包括第十一电阻单元,所述第十一电阻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源,所述第十一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485通信芯片的接收器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拉模块还包括第十二电阻单元,所述第十二电阻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反相信号收发端,所述第十二电阻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485通信模块的同相信号收发端。

10.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双工通信电路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平转换模块包括第二mos管、第五电阻单元和第六电阻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七电阻单元和第八电阻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控制模块包括第三mos管、第九电阻单元和第十电阻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半双工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85通信模块包括485通信芯片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淋张金泽乔志超张强陈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