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钝化接触电池及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86858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54
本技术公开了钝化接触电池及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其电池结构包括硅片本体、正面掺杂层、正面钝化层、正面金属电极、背面掺杂层、背面钝化层、背面金属电极,其中在背面掺杂层和硅片本体的背面之间形成隧穿氧化层,背面掺杂层包括与背面金属电极一一对应的掺杂结构层,背面钝化层包括TCO膜层和盖帽层。本技术一方面使用盖帽层阻挡TCO外表面向外界逸散的氢原子,有效提高了TCO中的氢原子占比,降低了双层膜迁移率的衰减,从而优化短路电流,提高填充因子,改善电池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局部掺杂层和TCO膜层的设置,不仅减薄掺杂结构层的厚度,而且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寄生吸收的电流损失,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具体涉及一种钝化接触电池,同时还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和一种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电池是光伏发电的关键器件,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市面上,正在完成n型取代p型,取代perc电池存在多种方案,topcon、hjt、bc电池结构得到业界一致认定,差异化很小,均已逼近效率瓶颈。而钙钛矿等柔性太阳能电池仍处于开发阶段,稳定性难以控制,效率的可提升空间还很大,距离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开发出新型结构刻不容缓。

2、然而,市面上常规的topcon电池一般包括金属电极、钝化层、掺杂层、硅片,其中掺杂层覆盖硅片正背面,且由钝化层构成减反射层,因此,其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3、1、由钝化层构成减反射层,仅仅起到减反射作用,未考虑其兼容性以及会造成电流损失,简言之,无法优化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即,无法提高topcon电池的兼容性;

4、2、掺杂层所形成的厚度一般120~130nm左右,而对产品性能影响区域仅仅对应金属电极所在部分,因此,不仅增加了电池片的厚度,而且造成多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钝化接触电池,其包括硅片本体(1);形成在所述硅片本体(1)正面的正面掺杂层(2)、正面钝化层(3)及正面金属电极(4);形成在所述硅片本体(1)背面的背面掺杂层(5)、背面钝化层(6)及背面金属电极(7),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结构层(50)形成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背面金属电极(7)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结构层(50)的厚度为15~3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掺杂结构层(50)构成poly-si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钝化接触电池,其包括硅片本体(1);形成在所述硅片本体(1)正面的正面掺杂层(2)、正面钝化层(3)及正面金属电极(4);形成在所述硅片本体(1)背面的背面掺杂层(5)、背面钝化层(6)及背面金属电极(7),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结构层(50)形成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背面金属电极(7)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结构层(50)的厚度为15~3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掺杂结构层(50)构成poly-si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co膜层(60)的厚度为65~85nm;和/或,所述盖帽层(61)的厚度为70~9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片本体(1)为n型硅基底,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东东陆俊宇崔建铖黄沈虎叶欢瞿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林洋太阳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