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非接触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83128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30
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10),包括:电力转换单元(120),上述电力转换单元生成用于向受电线圈(211)送电的电力;送电单元组(G1),上述送电单元组由两个以上的送电单元(110)构成,送电单元分别具有包括送电线圈(111)的送电电路;控制部(130),上述控制部控制从电力转换单元向送电单元组的电力供给;以及位置检测部(80),上述位置检测部检测移动体的位置。控制部基于表示由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移动体的位置的位置信息,从电力转换单元向满足送电条件的送电单元组供给电力,并且不从电力转换单元向不满足送电条件的送电单元组供给电力,上述送电条件包括送电线圈相对于移动体的受电线圈的相对距离为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公开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非接触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从送电线圈对装设于移动体的受电线圈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相关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送电线圈不与受电线圈相对的状态下,以使具有送电线圈的送电谐振电路的输入阻抗变小的方式进行设定,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相对的状态下,以使送电谐振电路的输入阻抗变大的方式设定。由此,在送电线圈不与受电线圈相对的状态下,不进行从送电线圈向供电线圈的供电。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1-230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送电线圈不与受电线圈相对的状态下,虽然抑制了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的供电,但是并不是完全停止从送电电路向送电线圈的电流供给。换言之,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即使在送电线圈不与受电线圈相对的状态下,也存在始终流入各送电线圈的待机电流。这样的待机电流随着送电线圈的数量增加而增大。

2、本公开能够实现为以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10)向包括具有受电线圈(211)的受电单元(210)的移动体(200)供电,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10)向包括具有受电线圈(211)的受电单元(210)的移动体(200)供电,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沼满大林和良山口宜久赵成愍小林胜也桥本俊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