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70293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8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包括:生物滞留模块用于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得到处理雨水;数控排水模块用于采集处理雨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数据和酸碱度数据作为环境数据传输至控制模块,基于控制模块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以预设时长排放处理雨水;雨污水收集模块用于存储排放的处理雨水并维持储水量在预设范围;灌溉模块用于采集生物滞留模块的土壤湿度数据并传输至控制模块,基于控制单元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抽取雨污水收集模块中的存储水对生物滞留模块进行灌溉;控制模块用于接收环境数据并进行二重判断,满足预设条件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接收土壤湿度数据,当满足设定条件时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实现雨污水的稳定高效低碳处理与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污水处理,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水污染问题加剧,地表径流氮污染严重。生物滞留系统作为关键绿色基础设施被广泛采用和建设,对于径流中氮磷等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为保证高效去除氮素,现有技术对传统生物滞留系统进行改良,包括投加电子供体和增设淹没区等手段。淹没区的设置是为了建立缺氧条件,扩大反应区域面积,使雨水停留一段时间以保证反应充分发生以强化雨水处理效果。

2、随着雨水停留时间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随之增加,雨水在收集模块中的过度停留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辐射强迫显著上升,从而影响脱氮减碳的平衡。然而若过早排出雨水,现有系统将普遍面临着雨水排出后植物和生长受限和微生物活性受损的问题,这将极大影响系统在下次降雨时的脱氮性能。因此,需要一种更灵活的管理策略以应对这一挑战。

3、因此,如何在保证稳定高效处理雨水氮污染的基础上,降低系统处理过程中伴随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的影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滞留模块、数控排水模块、雨污水收集模块、灌溉模块和控制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模块包括:种植层、填料层、排水层和排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模块还包括:出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控排水模块包括:ORP电极、ORP监测器、pH电极、pH监测器和电动球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滞留模块、数控排水模块、雨污水收集模块、灌溉模块和控制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模块包括:种植层、填料层、排水层和排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模块还包括:出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控排水模块包括:orp电极、orp监测器、ph电极、ph监测器和电动球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雨污水低碳处理与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污水收集模块包括:进水箱、补水管、浮球阀、溢流箱、水管止回阀和溢流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燕潘雨琦成宇刘兆瀛李雨霖谭朝洪许佳远刘正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