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震灾后损毁宅基地快速生态恢复的方法,属于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领域。目前废弃、损毁宅基地恢复及复垦常用的方法是清渣—清理基础—填埋建渣—土地平整—翻耕,宅基地恢复后难以达到耕地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改良,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固体废弃物清理—硬化层破碎—客土恢复耕层—绿肥+蔬菜间作”的宅基地生态恢复方法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在实现耕层快速恢复的同时,土壤质量迅速改良,兼顾恢复过程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新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弃地生态恢复
,涉及损毁宅基地快速生态恢复及复垦,特别是涉及地震灾后损毁宅基地的快速生态恢复及复垦技术。
技术介绍
据四川省国土部门统计,"5. 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灾区损毁和灭失宅基地达 S20hm2。结合新农村建设,为保障农村居民居住安全,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 用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 2690号)要求,丧失住宅的农村居民要搬离原址,统一规划以 达到土地节约集约目的。损毁宅基地虽然分布较为零散,但大多数宅基地地势相对平缓、土 壤层较厚、占地面积较大,且宅基地周围有相当数量的耕作基础,有些原本就是耕地,因此 具有恢复为耕地的潜力。 另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料分析估计,今后20年全国每年平均约有1200多万 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而以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153!112计算,今后每年约 有183.6万hm2的农村宅基地可能闲置不用,如果对这些荒旧宅基地资源进行复垦,将大量 增加我国的后备农地资源。 目前,宅基地恢复及复垦常用的技术归结起来主要为清渣一清理基础一填埋建 渣一 土地平整 一 翻耕。该技术模式以工程机械或人力投入为主,在清理宅基地废弃物后 通过简单的翻耕使其转变为耕地,随即开展农业生产。然而此种宅基地的恢复及复垦方法 只注重耕地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复垦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宅基地土壤由于长期压实,存在 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大、孔隙度小、透气性能差、微生物活动弱、基础肥力低等问题,使得复 垦后的耕地短时间内很难适宜耕作。震后灾区亟待恢复生产,如果复垦后的耕地不能满足 农业生产所需,势必影响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震后宅基地恢复不仅是要增加耕 地数量,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技术迅速改良宅基地土壤物理性质、恢复土壤基础肥力、提高 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实现宅基地土壤的生态恢复,为灾区复垦一批高质量的耕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宅基地复垦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即快速又生态的宅 基地生态恢复及复垦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宅基地复垦后耕地质量差和土壤肥力低 难以达到快速恢复农业生产需要的现象。本专利技术利用固体废弃物清理、硬化层破碎及客土 技术实现土壤耕层的快速恢复,同时,针对复垦后耕地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利用"绿肥+蔬 菜"带状间作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培肥过程中,减少化肥投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为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实现土壤的生态改良和新增农田经 济效益的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地震灾后损毁宅基地快速生态恢复的方法,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 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固体废弃物清理利用动力机械清除倒塌房屋、拆除房屋所残留的废弃建筑材 料,对不能利用的建渣采取就近挖坑填埋; B、硬化层破碎在表面建渣清理后,清除墙体基础和道路基础及硬化层表面,挖出 房屋基础; C、客土恢复耕层土壤层厚度小于40cm的地方需要客土 ; D、绿肥植物与蔬菜相结合的土壤生物修复。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A步骤的填埋深度大于1. 5m。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C步骤中覆土厚度不低于0. 5m,客土距离不超过20km ;客土覆盖后,将表土整平,分厢挖沟,整厢宽度2m,沟深20 30cm,田块四周开挖排灌沟及田中间的十字沟,深度比厢沟深10cm,挖出来的泥土投放到畦中间。 作为进一步优选D步骤中所述绿肥植物为豆科植物,所述蔬菜为甘蓝。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豆科植物为三叶草、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进一步优选D步骤中, 播种前先进行2 3天晒种,播后覆盖细土 1 2cm ;三叶草、紫花苜蓿或光叶紫花 苕在春季的3月中下旬播种或在秋季的8月中下旬播种,播三叶草时每亩用种量为0. 5 0. 75kg,播紫花苜蓿时每亩用种量为1 1. 5kg,播光叶紫花苕时每亩用种量为1. 5 2kg, 以30cm行距进行条沟式撒播于整好的厢中,播后翻嵌入土 ; 苗期期施用3 5kg/亩尿素作追肥,收割后结合翻地,每亩追施磷酸二铵20kg或 适量补施其它磷钾复合肥; 绿肥植物与甘蓝采用带状间作的方式,每厢2m,分宽、窄带种植,宽带宽为130cm, 种植绿肥植物;窄带宽为70cm,种植2行甘蓝; 每年绿肥植物刈割2 3次,最后一次刈割不迟于10月下旬,刈割时留茬不低于 Ocm ; 绿肥翻压数量控制在每亩1500 2000kg,翻压深度一般为15 20cm。 作为进一步优选绿肥植物在秋季的8月中下旬播种。 具体做法和原理为 1.固体废弃物清理利用动力机械,如挖掘机为基础,清除倒塌房屋、拆除房屋所 残留的废弃建筑材料,包括砖瓦石块、混凝土块、废旧木料、粉刷材料等。清除过程中要将废 渣进行分类,分类堆放,一般分为直接回收、再次利用、不能利用和危险废物。对有回收价值 的建渣要尽量回收;对能再次利用的建渣做到物尽其用;对不能利用的建渣采取就近挖坑 填埋,填埋深度大于1. 5m,保证填埋建渣不影响以后耕作及污染耕作层土壤;对危险废物 要集中专门处置。 2.硬化层破碎在表面建渣清理后,还需清除墙体基础和道路(或晒坝)基础及 硬化层表面,挖出房屋基础,如混泥土、砖块、石块等,能继续使用者为农民继续使用,不能 使用者用于复垦田坎修筑,从而降低宅基地恢复中的使用成本,清除宅基地房屋内较大砖 砾瓦块,填埋按上述方法进行。3.客土恢复耕层客土技术就是将其他地方的土壤搬运到土壤改良目的地,以起4到改良土壤效果的技术。土壤层厚度小于40cm的地方需要客土,且覆土厚度不低于0. 5m。 需要客土的复垦区域,应有明确的客土来源,且客土质量满足基本耕作要求,客土距离最好 不超过20km。在客土覆盖后,将表土整平以满足生产要求。整地要求精细,无杂物,达到上 虚下实、地平、土碎的播种要求。在平整土地基础上建立田间排灌系统,一般要做到水多时 能排,干旱时能灌。分厢挖沟,整厢宽度2m,沟深20 30cm。田块四周开挖排灌沟及田中 间的十字沟,深度比厢沟深10cm。挖出来的泥土不要堆放在沟沿上,应投放到畦中间,使畦 面似鲫鱼背状,以免积水。 4."绿肥植物+蔬菜"带状间作的土壤生物修复根据震区宅基地恢复现场的地 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筛选出三叶草、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等豆科绿肥植物作为土壤生物 修复的绿肥材料。上述绿肥植物不仅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 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它们还具有重要的饲用价 值,能为灾区恢复养殖业提供重要的原料。此外,在种植绿肥时带状间作甘蓝等蔬菜,确保 在快速培肥土壤的基础上,灾区农民能取得短期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促进了立体农业在 灾后生产恢复中的实现,有效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实施上述土壤生物修复的原理 (1)合理播种。播种前先进行2 3天晒种,用多菌灵拌种进行病害防治,选择下 雨前后泥土湿润时播种,播后覆盖细土 1 2cm。三叶草、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春秋季皆 可播种,春季播种在3月中下旬进行,秋季播种在8月中下旬进行。由于秋季土壤墒情好, 杂草生长弱,有利于绿肥生长成坪,选择此时期播种效果最佳。三叶草每亩用种量为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震灾后损毁宅基地快速生态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逊,张小川,李婷,高雪松,张世熔,蔡艳,吴德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徐小逊,张小川,李婷,高雪松,张世熔,蔡艳,吴德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