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7700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8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包括双极板主体,所述极板主体为漏斗形设置,所述双极板主体的外表面为阳极面,所述双极板主体的内表面为阴极面,所述阳极面内从小直径端向大直径端顺次设有环形设置且相互连通的氢气导向区、氢气分配区和氢气反应区,所述氢气分配区内设有若干贯穿双极板主体设置的氧气进孔,所述氢气反应区位于阳极面边缘的内部,且所述氢气反应区靠近双极板主体大直径一端的边缘上设有若干贯穿双极板主体设置的氢气出孔,所述阴极面上圆周均布设有若干阴极流道单元,若干所述阴极流道单元与若干所述氧气进孔相互连通。本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设置的极板排水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燃料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


技术介绍

1、燃料电池的电堆是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核心组件,目前电堆中的极板多为平面方形,由于应力集中等原因使气罐中的高压气体无法直接进入极板中进行反应,还需要进行减压处理,这使电堆的反应效率降低。并且方形的电堆在一些情况下空间利用率较低。

2、同时极板在放置中呈现一定的倾角能够有效促进产物水的排出,但目前极板设计多为平面,如需将极板斜置需要将电堆整体斜放,使得燃料电池整体布设难度增大,空间利用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设置的极板排水效果不佳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包括双极板主体,所述双极板主体为漏斗形设置,所述双极板主体的外表面为阳极面,所述双极板主体的内表面为阴极面,所述阳极面内从小直径端向大直径端顺次设有环形设置且相互连通的氢气导向区、氢气分配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双极板主体(1),所述双极板主体(1)为漏斗形设置,所述双极板主体(1)的外表面为阳极面(2),所述双极板主体(1)的内表面为阴极面(10),所述阳极面(2)内从小直径端向大直径端顺次设有环形设置且相互连通的氢气导向区、氢气分配区和氢气反应区,所述氢气分配区内设有若干贯穿双极板主体(1)设置的氧气进孔(3),所述氢气反应区位于阳极面(2)边缘的内部,且所述氢气反应区靠近双极板主体(1)大直径一端的边缘上设有若干贯穿双极板主体(1)设置的氢气出孔(4),所述阴极面(10)上圆周均布设有若干阴极流道单元(17),若干所述阴极流道单元(17)与若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双极板主体(1),所述双极板主体(1)为漏斗形设置,所述双极板主体(1)的外表面为阳极面(2),所述双极板主体(1)的内表面为阴极面(10),所述阳极面(2)内从小直径端向大直径端顺次设有环形设置且相互连通的氢气导向区、氢气分配区和氢气反应区,所述氢气分配区内设有若干贯穿双极板主体(1)设置的氧气进孔(3),所述氢气反应区位于阳极面(2)边缘的内部,且所述氢气反应区靠近双极板主体(1)大直径一端的边缘上设有若干贯穿双极板主体(1)设置的氢气出孔(4),所述阴极面(10)上圆周均布设有若干阴极流道单元(17),若干所述阴极流道单元(17)与若干所述氧气进孔(3)相互连通,且所述阴极流道单元(17)内的部分流道贯穿双极板主体(1)的大直径端边缘,所述双极板主体(1)的大直径端边缘圆周设有若干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固定于双极板主体(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导向区域内设有若干圆周均布的氢气导向流道(5),所述氢气分配区内设有若干圆周分布的凸起(6),所述凸起(6)于阳极面(2)齐平设置,所述氢气反应区内设有若干圆周均布的阳极流道(7),所述阳极流道(7)的两端分别指向双极板主体(1)的两端,所述阳极流道(7)的靠近双极板主体(1)大直径端的一端上设有环形的氢气收集槽(8),所述氢气收集槽(8)与阳极流道(7)和氢气出孔(4)均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盘形燃料电池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流道单元(17)包括三条扇形分布的主流道(12),位于两侧的所述主流道(12)的一端部贯穿双极板主体(1)的大直径端边缘设置,且另一端与氧气进孔(3)连通,相邻主流道(12)之间设有若干一级支流道(13),所述一级支流道(13)的一端与中部设置的主流道(12)连通,另一端贯穿双极板主体(1)的大直径端设置,所述一级支流道(13)和位于边缘的主流道(12)之间均设有二级支流道(14),所述二级支流道(14)的一端与位于两侧设置的主流道(12)连通,另一端与二级支流道(14)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东唐国林张兴红秦江沈轶岭王阳阳刘明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