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120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插接面和与插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和沿接触部向前延伸的自由端,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内设有沿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延伸的弹片,导电端子的自由端抵靠在弹片上,这样能增加对接空间,减少插拔力。(*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个收容腔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台湾专利第551634号揭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包括对接 面和与对接面相对的组接面,贯穿组接面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端子通道,自对接面向组接 面延伸设有一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于端子通道中,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 触部、沿接触部向前延伸的自由部以及沿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持部,导电端子插入端 子通道中,其自由部抵靠支撑部上,提供了一个支撑力有利于导电端子的固持部与端子通 道相固定,该支撑部是不可弹性变形的,这样才能提供支撑力。而在连接器领域中有一种宽 规格的导电端子,其包括接触部、沿接触部向后延伸的主体部以及沿主体部向后延伸的超 过2个的尾部,这种导电端子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具有很大的插拔力,这样是不利于与 对接连接器对接,而且会破坏对接连接器。 因此,鉴于前述电连接器的不足,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用来解决导电端 子插拔力大影响对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以减小电连接器的插拔力。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插接面和与插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和沿接触部向前延伸的自由端,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内设有沿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延伸的弹片,导电端子的自由端抵靠在弹片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绝缘本体的收 容腔设有沿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延伸的弹片,导电端子的自由端抵靠在该弹片上,当与对 接连接器对接时弹片可带动导电端子向相对对接连接器的方向运动,这样增加了电连接器 的对接空间,并且减小插拔力,有利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和组装在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 绝缘本体l成纵长状,其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图未示)对接的插接面10、与插接面 IO相对的后端面11、与插接面IO和后端面11相邻接的顶壁12以及与顶壁12相对的底壁 13。绝缘本体1设有收容导电端子2的收容腔14,收容腔14的个数至少为2个,相邻收容 腔14之间设有凹槽15,该凹槽15贯穿绝缘本体1的插接面10、顶壁12和底壁13。收容 腔14包括收容信号端子21的信号收容腔141和收容电源端子22的电源收容腔142,在本 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设有一个信号收容腔141和四个电源收容腔142,这一种复合结构的电 连接器l,这样可以节省电连接器的空间。在四个电源收容腔142的顶壁12和底壁13分别 设置了沿插接面10向后端面ll倾斜延伸形成的弹片16,该弹片16包括上弹片161和下弹 片162,上弹片161是倾斜向下延伸形成,下弹片162是倾斜向上延伸形成,当对接连接器插 入绝缘本体1的收容腔14内,上弹片161自下向上弹性运动,下弹片162自上向下弹性运 动,这样增加了收容腔14的对接空间。绝缘本体1的两端凸设有半圆柱形的导向柱17,与 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导向柱17起到导向作用。 导电端子2包括信号端子21和电源端子22,信号端子21是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剪 裁成长条状,然后弯折成型;电源端子22是通过金属板材冲压剪裁成刀片板状,然后弯折 成型。信号端子21分别成上下两排设置在信号收容腔141的顶壁12和底壁13上,电源端 子22也分别成上下两排设置在电源收容腔142的顶壁12和底壁13上。信号收容腔141 收容多个信号端子21,而每个电源收容腔142的顶壁12和底壁13分别收容一个电源端子 22。电源端子22为宽规格的导电端子,其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221、沿接触 部221向前延伸的自由端222、沿接触部221向后延伸的连接部223以及沿连接部223向下 延伸的若干尾部224。尾部224的个数至少2个,其可插入印刷电路板(图未示);电源端 子22自由端222抵靠在弹片16上,随着弹片16的运动而运动,减少宽规格电源端子22的 插拔力。 组装上述结构,将导电端子2从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1组装到绝缘本体1的顶壁 12和底壁13上,信号端子21收容在信号收容腔141内,电源端子22收容在电源收容腔142 内。电源端子22的自由端222分别抵靠在上弹片161和下弹片162上,当电连接器1与对 接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先接触上下弹片(161,162),使得上弹片161和下弹片162分 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并且上弹片161和下弹片162分别带动顶壁12和底壁13上的电源端 子22向上和向下运动,这样增加了电源收容腔142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的对接空间,减小 了电源端子22之间的插拔力,使得对接连接器比较容易的插入电源收容腔142内,不易造 成对电连接器1的破坏。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插接面和与插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和沿接触部向前延伸的自由端,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收容腔内设有沿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延伸的弹片,导电端子的自由端抵靠在弹片上。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与插接面和后端面 相邻接的顶壁和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导电端子分别设置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上。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分别设置在顶壁和底壁上,其 包括上弹片和下弹片,上弹片自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向下延伸,下弹片自插接面向后端面 倾斜向上延伸。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片可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 自下向上运动,下弹片可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自上向下运动。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和电源端 子,每个电源端子成刀片状,其包括接触部、沿接触部向后延伸的连接部以及沿连接部延伸 的至少2个尾部。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与弹片相抵靠。7. 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收容腔的个数至少 为2个,相邻收容腔之间设有凹槽。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包括收容信号端子的信号收容腔和收容电源端子的电源收容腔。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两端设有导向柱。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插接面和与插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和沿接触部向前延伸的自由端,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该收容腔内设有沿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延伸的弹片,导电端子的自由端抵靠在弹片上,这样能增加对接空间,减少插拔力。文档编号H01R13/40GK201498758SQ20092030513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插接面和与插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和沿接触部向前延伸的自由端,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腔,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收容腔内设有沿插接面向后端面倾斜延伸的弹片,导电端子的自由端抵靠在弹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