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剪力墙,尤其涉及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
技术介绍
1、地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结构出现较大变形及损伤,导致结构不能正常使用,对于一些破坏程度较轻且修复后可继续使用的建筑,通过更换或加固等措施可恢复结构功能,但修复过程困难,且时间较长。因此对建筑的抗震设防需求逐渐向地震后功能快速恢复并可使用的方向发展,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向可恢复功能抗震设计的方向进行转变。
2、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使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墙脚处会产生不易修复的塑性破坏,使结构不能继续使用,因此现有方案中将剪力墙脚部设置成可更换部件,使剪力墙主体不受或少受损害,加快剪力墙修复,恢复正常使用。
3、但现有对剪力墙设置脚部件时,会对墙体脚部进行开洞处理,会造成剪力墙承载力下降,并且现有的可更换耗能墙脚部件大多存在结构繁琐、抗剪承载力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包括上端板(1),其特征在于:该上端板(1)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摩擦钢板(4),在上端板(1)下表面的一端焊接固定有侧端板(3),所述侧端板(3)的下方焊接固定有下端板(2),在下端板(2)的上表面焊接有方钢管(6),所述方钢管(6)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7),所述方钢管(6)与混凝土(7)的内部穿过有用于连接摩擦钢板(4)的对拉螺杆(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钢板(4)内开设有用于穿过对拉螺杆(8)的螺栓孔(4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包括上端板(1),其特征在于:该上端板(1)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摩擦钢板(4),在上端板(1)下表面的一端焊接固定有侧端板(3),所述侧端板(3)的下方焊接固定有下端板(2),在下端板(2)的上表面焊接有方钢管(6),所述方钢管(6)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7),所述方钢管(6)与混凝土(7)的内部穿过有用于连接摩擦钢板(4)的对拉螺杆(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钢板(4)内开设有用于穿过对拉螺杆(8)的螺栓孔(4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面连接可更换剪力墙耗能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41)为长矩形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