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莫铜生专利>正文

一种可升降枕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5867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间设有至少一组支杆组件,所述每组支杆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对所述可升降枕芯结构的厚度进行调节,使得枕头更加舒适,利于睡眠。(*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枕头,特别涉及一种可根据需要改变枕头厚度的可升降枕芯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枕头通常包括枕芯和枕套,而枕芯一般采用荞麦皮或棉花等填充物,当填充好这些物体后,枕头的厚度无法调整。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固定形状的枕头,如藤条或瓷质的枕头,这些枕头也是具有固定的厚度,无法根据人不同睡姿的需求改变枕头的厚度。因此使得枕头使用起来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非常不便,甚到导至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能根据不同需求改变枕头厚度的可升降枕芯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间设有至少一组支杆组件,所述每组支杆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每组所述支杆组件包括交叉设置且通过连接部件转动连接的滑动支杆和固定支杆,其中,所述滑动支杆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端可沿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板面滑动;所述固定支杆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端在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板面上的位置固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平行设置,所述上承力板的下板面上设有导轨,所述下承力板的上板面上设有副传动轴,所述滑动支杆上端可沿所述导轨滑动,所述滑动支杆下端可沿所述副传动轴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副传动杆可轴向转动,所述滑动支杆下端通过一传动滑块与所述副传动轴连接,且所述传动滑块与所述副传动轴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副传动轴轴向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滑块沿其轴向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副传动轴上设有可移动的高限位器和低限位器,所述传动滑块在所述高限位器和低限位器间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承力板的上板面设有两个所述副传动轴,且每个所述副传动轴两端通过固定支座与所述下承力板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通过一主传动轴驱动各副传动轴轴向转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传动轴与所述各副传动轴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或相互啮合的齿轮。上述技术方案中,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一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枕芯结构升高或-->降低。上述技术方案中,可升降枕芯结构靠近人体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感应单元,所述感应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枕芯结构升高或降低。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的枕芯结构通过在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间转动连接支杆组件,使得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对枕芯结构的厚度进行调节,使得枕头更加舒适,利于睡眠。(2)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枕芯结构中设置两组支杆组件,并通过主传动轴和副传动轴的相互配合,实现对支杆组件中滑动支杆与下承力板间的夹角进行控制,从而对整个枕芯结构厚度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了调节枕芯结构厚度的目的。(3)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靠近人体一侧的下承力板两端上设置感应器,实现了根据人体睡姿实时枕芯厚度的目的,使得枕头的舒适感进一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可升降枕芯结构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中枕芯结构左侧立体视图;图3是图1中枕芯结构正视透视图;图4是图1中枕芯结构后视立体视图。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11-上承力板,12-下承力板,13-导轨,21-滑动支杆,22-固定支杆,23-固定连接件,24-传动滑块,25-连接部件,31-主传动轴,32-副传动轴,33-固定支座,41-控制单元,42-驱动单元,43-高限位器,44-低限位器,45-左感应器,46-右感应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出现的上、下等方位限定词均以附图中所示位置为参考,以便更清晰理解其结构,并不限定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4所示的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所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间设有两组均垂直于下承力板12且相互平行的支杆组件,每组所述支杆组件包括交叉设置一滑动支杆21和一固定支杆22,两者交叉点处通过连接部件25转动连接。其中,所述滑动支杆21与所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转动连接的上下两端可分别沿所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板面滑动;所述固定支杆22与所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转动连接端在所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板面上位置固定。接下来对每组支杆组件与所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的连接关系进行具体说明。在所述上承力板11下板面上设有两条平行导轨13,所述下承力板12上板面上设有两条平行设置且可轴向转动的副传动轴32,且所述每根副传动轴32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支座33与所述下承力板12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支杆21上端位于所述导轨13内并可沿所述导轨13滑动,所述滑动支杆21下端通过一传动滑块24与所述副传动轴32连接,且所述传动-->滑块24与所述副传动轴32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副传动轴32轴向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滑块24沿其轴向移动,从而带动滑动支杆21下端在副传动轴32上移动,在所述固定支杆22限制下,所述滑动支杆21以所述连接部件25为中心转动。所述固定支杆22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承力板11下板面和下承力板12上板面上的固定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支杆22在滑动支杆21的带动下以所述连接部件25为中心转动。本实施例中,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一驱动单元42,该控制单元41又与一控制单元41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1控制所述驱动单元42的运转,所述驱动单元42驱动一主传动轴31轴向转动,该主传动轴31垂直于所述两根副传动轴32,并且在所述主传动轴31和各副传动轴32连接处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当所述主传动轴31转动时,所述相互配合螺纹啮合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各副传动轴32沿其自身轴向转动,从而带动螺纹连接在所述副传动轴32上的传动滑块24沿该副传动纵向移动,并最终带动滑动支杆21转动,以改变所述滑动支杆21与下承力板12间的夹角,从而实现上承力板11和下承力板12间的距离。其中,优选在所述副传动轴32上设有可调节移动位置的高限位器43和低限位器44,所述传动滑块24在所述高限位器43和低限位器44间移动。当滑动支杆21下端移动至远离固定支杆22下端的低限位器44(图1中位于副传动轴32右侧)时,滑动支杆21和固定支杆22与下承力板12间的夹角最小,即两个承力板间的距离最小,可升降枕芯结构降至最低厚度;当滑动支杆21下端移动至靠近固定支杆22下端的高限位器43(图1中位于副传动轴32左侧)时,滑动支杆21和固定支杆22与下承力板12间的夹角最大,即两个承力板间的距离最大,可升降枕芯结构升至最高厚度。当然,由于低限位器44和高限位器43可以在副传动轴32上移动,因此枕芯结构的厚度可以根据个人要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外,在控制单元41的控制下,当滑动支杆21下端与所述高限位器43和低限位器44接触时,自动控制所述驱动单元42停止驱动主传动轴31转动,从而确保所述高限位器43和低限位器44的位置不会因受力而发生改变。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实时自动控制枕头厚度的调节,在枕芯结构靠近人体一侧下承力板12上板面的两端(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间设有至少一组支杆组件,所述每组支杆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枕芯结构,包括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间设有至少一组支杆组件,所述每组支杆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升降枕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支杆组件包括交叉设置且通过连接部件转动连接的滑动支杆和固定支杆,其中,所述滑动支杆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端可沿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板面滑动;所述固定支杆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转动连接端在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板面上的位置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升降枕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力板和下承力板平行设置,所述上承力板的下板面上设有导轨,所述下承力板的上板面上设有副传动轴,所述滑动支杆上端可沿所述导轨滑动,所述滑动支杆下端可沿所述副传动轴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升降枕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传动杆可轴向转动,所述滑动支杆下端通过一传动滑块与所述副传动轴连接,且所述传动滑块与所述副传动轴间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所述副传动轴轴向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铜生
申请(专利权)人:莫铜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