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40010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一种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属建筑和太阳能技术运用领域。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系统由太阳能集热装置,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分、辅助电加热部分组成,其中太阳能集热装置由两块以上通过联接件2连接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的集热装置平板真空结构,它设计合理,集热面积大,并可规模生产,它安装维护维修方便,外形美观。组接后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可取代建筑物墙体和屋顶;不但切实的解决了墙体、屋面保温隔热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改善墙体、屋面的热水工性能,符合建筑的生态理念,又给楼房增添了供热功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一种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属建筑和太阳能技术运用领域。
技术介绍
当今设计、建造的房屋、花苑、小区及新建的楼群;展现到人们面前新颖、悦目、深感亲切。特别是建筑群体在选材、用材上大量采用保温、节能、环保的材料,如坡度屋面彩 瓦、平顶屋面均为现浇混凝土钢筋结构,设置架空通风屋面,添加隔热,保温材料及屋顶绿 化技术的应用,但是由于松散密度较大,吸水率较高,导热系数较大,不但达不到保温隔热 效果,由于四季冷热交变,破坏了预留的构造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带来的维护修 缮的不变,破坏了整合屋面体系。南墙墙面的墙壁,在公共建筑中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后又采用热反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采用湿帘降温和降温水帘的创新及应用断热型材等, 当前墙体均采用空心彻块,加气混凝土墙体或增加一层到几层复合绝热保温材料,到大力 推广保温技术和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研发利用,来改善墙体的热工性能,至目前均未彻底 的解决墙体的热工性能。为了改善楼房结构,在墙体上安装幕墙和隔热砖,只是增添了楼房 结构外型美感观,增添了楼房的壮观和生态理念。这些对墙体、墙面的改革,一方面增加楼 房的造价和制造周期,另一方面又增添了新的视觉污染。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在建筑 领域通常是采用在建筑物上装太阳能采集装置,太阳能采集装置只是建筑物上附加物,建 筑物的墙体、墙面、屋顶没有被充分综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太阳能采集和建筑构件一 体化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为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 分、辅助电加热部分。太阳能集热装置由两块以上通过联接件(2)连接的太阳能集热建筑 构件(1)组成,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由外壳(25),两个以上水道(22),平板真空 玻璃(21),压条(24),,保温层(23),上水槽(20),下水槽(19)构成,外壳(25)呈矩形状, 上水槽(20),下水槽(19)分别固定连接在外壳(25)两端,保温层(23)设置在外壳(25)内 的底部,水道(22)垂直于上水槽(20),下水槽(19),其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水槽(20),下水槽 (19)上并置放于保温层(23)上方,平板真空玻璃(21)置于水道(22)上方,平板真空玻璃 (23)两侧与外壳(25)两侧通过压条(24)密封连接,上水槽(20),下水槽(19)两端分别设 置有连接接头。所述的水道(22)表面复有集热涂层。所述的水道(22)为矩形状或波纹状或其它形状。所述的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分分别依次按以下关系连接,进水连接管经增压泵(18),电子控制阀(17)连接至太阳能集热装置下水槽(19)的连接接头上,上水槽(20)上, 的连接接头通过连接管经电子控制阀(3),热循环泵(4)连接至储蓄热水箱(5)的进水接头 上,储蓄热水箱(5)上一个出水口和热交换水箱(6)上一个出水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经电子 控制阀(9),热循环泵(10)与民用管网连接,储蓄热水箱(5)上另一个出水口通过连接管经 电子控制阀(12),热循环泵(11)连接至与太阳能集热装置下水槽(19)的连接的进水连接 管上,热交换水箱(6)上另一个出水口通过连接管经电子控制阀(7),热循环泵⑶连接至 与太阳能集热装置下水槽(19)的连接的进水连接管上。所述的辅助电加热部分由连接管,电子控制阀(16),电子控制阀(15),热循环泵 (14),电热泵(13)构成连接管一端连接在增压泵(18),电子控制阀(17)之间的进水连接管 上,连接管另一端连接在热交换水箱(6) —个进水口上,连接管上按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电 子控制阀(16),电热泵(13),电子控制阀(15),热循环泵(14)。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集太阳能 采集和建筑构件一体化,与建筑充分结合并实现功能和外观的和谐统一。屋顶就是太阳 能光电池、光热能,向阳的墙壁就是集热板,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就是太阳能光电池、光热 能,集热板,它与建筑完全融合为一体,有效利用屋面、墙壁(坡度屋面、平顶屋面、向阳的 墙壁),它的设计、研发、制造与建筑整体风格同步一致达到生态上的统一,减少建筑能耗降 低、建造成本、建造安全、建造同期。本技术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的集热装 置采用平板结构,它设计合理,集热面积大,可规模生产,它安装维护维修方便,外形美观。 组接后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可取代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顶;不但切实的解决了墙体、屋面 保温隔热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改善墙体、屋面的热水工性能,符合建筑的生态理念,它集 光电为一体,可又给楼房增添了供热及装饰功能。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联接件(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供热系统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见附图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系统由太阳能集热装置,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分、 辅助电加热部分组成,其中太阳能集热装置由两块以上通过联接件2连接的太阳能集热建 筑构件1组接组成,太阳能集热装置的组接面积可跟据建筑的设计坡度屋面,与平顶屋面, 坡度屋面,南墙的要求。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由外壳25,两个以上水道22,平板真 空玻璃21,压条24,保温层23,上水槽20,下水槽19构成,外壳25呈矩形状,上水槽20,下 水槽19分别固定连接在外壳25两端,保温层23设置在外壳25内的底部,保温层23采用 聚氨酯材料。水道22垂直于上水槽20下水槽19,其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水槽20,下水槽19 上并置放于保温层23上方,上水槽20,下水槽19和水道22形成水仓,平板真空玻璃21置 于水道22上方,水道22表面复有集热涂层,集热涂层可采用FeMnCuOx涂层,或溅射镀膜涂层。水道22的形状可为矩形状或波纹状或其它形状。平板真空玻璃23两侧与外壳25两 侧通过压条24密封连接,上水槽20,下水槽19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接头。上水槽20,下水 槽19两端连接接头串联连接。串联连接后的上水槽20,下水槽19另一端连接接头封闭。 联接件2置于两块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之间,联接件2可采用工字钢结构,联接件2 —方 面可将标准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连成一片,还与坡度屋面凛梁联接构成坡度屋面连接 构件,替代坡度屋面;与平顶屋面支撑架连接构成平顶屋面,与南墙钢架连接构成南墙墙面 联接构件,替代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湿帘和水帘的装饰墙面。所述的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分分别依次按以下关系连接,进水连接管经增压泵 18,电子控制阀17连接至太阳能集热装置下水槽19的连接接头上,上水槽20上的连接接 头通过连接管经电子控制阀3,热循环泵4连接至储蓄热水箱5的进水接头上,储蓄热水箱 5上一个出水口和热交换水箱6上一个出水口分别通过连接管经电子控制阀9,热循环泵10 与民用管网连接,储蓄热水箱5上另一个出水口通过连接管经电子控制阀12,热循环泵11 连接至与太阳能集热装置下水槽19的连接的进水连接管上,热交换水箱6上另一个出水口 通过连接管经电子控制阀7热循环泵8连接至与太阳能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分、辅助电加热部分,其特征在于:太阳能集热装置由两块以上通过联接件(2)连接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组成,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由外壳(25),两个以上水道(22),平板真空玻璃(21),压条(25),保温层(23),上水槽(20),下水槽(19)构成,外壳(25)呈矩形状,上水槽(20),下水槽(19)分别固定连接在外壳(25)两端,保温层(23)设置在外壳(25)内的底部,水道(22)垂直于上水槽(20),下水槽(19),其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水槽(20),下水槽(19)上并置放于保温层(23)上方,平板真空玻璃(21)置于水道(22)上方,平板真空玻璃(23)两侧与外壳(25)两侧通过压条(24)密封连接,上水槽(20),下水槽(19)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热水储蓄循环管道部分、辅助电加热部分,其特征在于太阳能集热装置由两块以上通过联接件(2)连接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组成,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1)由外壳(25),两个以上水道(22),平板真空玻璃(21),压条(25),保温层(23),上水槽(20),下水槽(19)构成,外壳(25)呈矩形状,上水槽(20),下水槽(19)分别固定连接在外壳(25)两端,保温层(23)设置在外壳(25)内的底部,水道(22)垂直于上水槽(20),下水槽(19),其两端分别连接在上水槽(20),下水槽(19)上并置放于保温层(23)上方,平板真空玻璃(21)置于水道(22)上方,平板真空玻璃(23)两侧与外壳(25)两侧通过压条(24)密封连接,上水槽(20),下水槽(19)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接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道(22) 表面复有集热涂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道(22) 为矩形状或波纹状或其它形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水储蓄 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维坊袁旭东陈家鑫尹雨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百年飞龙太阳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