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34886 阅读:3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应用于叶片上、下壳体及腹板的合模粘接作业;主要构成要件系包括有升降油缸、马达、分流器、输送软管、控制面板、输送硬管、前出胶口、软管、混胶容器、附带有出胶控制阀门之胶枪及轨道轮;其技术特徵乃在于:延长输送硬管,再安装一长软管,长软管的另一端套接混胶容器并密封,混胶容器上面设置有控制开关,容器另一端连接一具阀门且内部设置静态混合器的胶枪;混涂胶装置藉下端轨道轮为可移动的装置结构。以可拖行移动之混涂胶装置,搭配延长出胶软硬管、混胶容器与胶枪,使可直接于施工区域作业,达到工作效率提升与品质优异等诸多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兆 瓦级风电叶片制造技术,风电叶片叶壳合模粘接使用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
技术介绍
兆瓦级大型风电叶片制造,由复合材料制作的吸力侧(SS)壳体&压力侧(PS)壳 体、大梁、腹板等部件构成,当风电叶片SS壳体&PS壳体与大梁依叶片结构设计铺设玻纤布 层、芯材及环氧树脂灌注并固化后,续行安装腹板及两壳体(SS、PS)的合模粘接作业,该合 模粘接作业必须使用大量的结构胶,而结构胶需经由胶黏剂与固化剂预拌混合后使用,方 能在结构胶固化后达到指定粘接强度及其结构特性需求。习用技术采用的混胶装置,是专门研制并用于叶片合模时,混拌提供粘接叶片作 业所需之结构胶的单功能混胶机;该混胶机采用PLC闭环控制,能够精确计量及控制胶黏 剂与固化剂的混配比,使胶黏剂与固化剂的混合调配精确度很高,另混合比不受环境和温 度的影响;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习用混胶装置示意图,主要构成的部件有胶桶05、升降油 缸10、马达15、分流器20、输送软管25、控制面板30、输送硬管35、混胶容器40及前、后出 胶口 45、50等;胶黏剂与固化剂分置于两胶桶05内,胶桶05两侧的升降油缸10向下作动, 轴心中央的柱塞盘迫使胶桶05内胶料受压藉柱塞盘上的引流道流出,并藉由上端马达15 抽引,胶黏剂与固化剂向上流动至输送软管25内,经控制面板30控制分流器(流量计)20 分流调配,胶黏剂与固化剂经输送硬管35流送至混胶容器40中混胶,前出胶口 45提供手 动检验分流比例之用,出胶口 50则提供操作者接收混拌后结构胶处。然而,目前所泛用的混胶装置虽可移动,因体积因素存在以下问题该混胶装置之 机体体积庞大,移动使用困难;是以,习用工艺在行叶片合模粘接作业时,往往需要工作人 员提个桶子到混胶装置处接收混拌后的结构胶料,再携至作业场所使用,反复性的结构胶 提取作业,就使用之便利性及工作效率方面均不甚理想。此外,在结构胶的取用上,由于每 支风电叶片合模时所使用的结构胶用量会受些微变数(如粘接边、粘接法兰边间隙不均一 等)而产生差异,是以操作人员在取用结构胶时,常会在预估使用量上过度取用,然而,结 构胶一经混胶后,即便无法用完,胶质也将因硬化而无法再回收使用,除造成材料浪费且成 本增加外,另产生出事业废弃物而造成环保问题;再者,操作人员取用结构胶后的涂胶作业 中,由于手工涂胶会引入及造成较多气泡存在于结构胶内,结构胶密实度不佳使得叶片粘 接强度受到影响,叶片的结构强度亦随之受到影响而降低。如上所述,习用的风电叶片合模粘接工艺上仍存在着若干疏失,而亟待改善者。鉴 于上述习用技术的诸项缺失,创作人凭借着多年风电叶片领域的从业经验,潜心研究,终于 得出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直接将 混拌后之结构胶输送至叶片合模处进行涂胶,来提高工作效率;次一目的,在于改良习用混 胶机因体积大而移动不便的问题;又一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混拌结构胶量,以解决混拌过量 所造成之胶料材料成本增加与环保问题;再一目的,在于解决并克服手工涂胶不均所造成 较多气泡于结构胶内,影响叶片合模粘接强度及叶片结构强度的问题,进而提高工艺质量。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主要构成要件系包括有升降 油缸、马达、分流器、输送软管、控制面板、输送硬管、前出胶口、软管、混胶容器、附带有出胶 控制阀门之胶枪及轨道轮;其特征乃在于延长输送硬管,再安装一长软管,长软管的另一 端套接混胶容器并密封,混胶容器上面设置有控制开关,容器另一端连接一具阀门且内部 设置静态混合器的胶枪;混涂胶装置藉下端轨道轮为可移动的装置结构。主要作用是把不 同比例的胶黏剂与固化剂均勻混合成结构胶;运用PLC控制,抽出胶黏剂与固化剂经过输 送软管送到分流器,分流得到预先设置好的比例,经过输送硬管及延长设置的输送软管到 达混胶容器,经胶枪内结构胶静态混合器将胶黏剂与固化剂混合均勻后出胶,将结构胶携 至到叶壳模具边缘供叶片粘接作业之使用;由于延伸出的输送软管装设于硬管的出胶口另 侧,使得整个混涂胶装置出胶口被形态化的延长及延伸(延长输送硬管直至距地面1米处、 软管安装3米的长度),另外,输送软管的另一端枢接着混胶容器搭配胶枪,使前述胶黏剂 与固化剂在此混合,混胶后形成的结构胶由胶枪阀门开关来控制出胶输出胶体;本创作所选用的胶枪采用优质不锈钢材料,具有耐压、耐腐蚀及使用寿命长等特 性;胶枪内混胶系统采用国际通用的静态往复式混合器,由于不锈钢混合芯表面光滑,有效 降低了结构胶质于管道内流动的阻力,在同等压力使用下,胶枪的出胶量较大;动力系统由 电动马达驱动,该马达具性能稳定、换向准确,寿命长,维护方便等诸项优点;换向信号采用 电气发信,使得发信准确,速度快;升降系统采用电动油缸控制上下作动;运用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其创作主要为达成实现 可移动式、自动及便捷式涂胶方案延长胶黏剂与固化剂的输送管道,使出胶口可以移动到 更远的地方,来实现便捷施工为其目的;更改控制出胶口开关的位置,习用的出胶口开关控 制按键在控制台上,本创作设计,移动到胶枪前的混胶容器上,混胶容器上面设置有急停、 流量、流速控制按键,让操作人员可以随时控制出胶流量的大小和开关指令的实现;另外, 在接近叶片模具结构胶涂层施工区域的地面安装提供混涂胶装置移动轨道,藉由混涂胶装 置下端装设轨道轮,让混涂胶机按照铺好的轨道运行,方便且轻易地拖行混涂胶装置来操 作,达到安全、方便与胶料控制的目的。质量方面混合均勻,减少涂胶时产生的气泡,提高 叶片质量。效率方面牵引并操作胶枪于待涂胶区域作业,使操作便捷并可提升操作人员之 作业速度与提高工作效率。兹举出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的附图及具体实施方 式,以协助专利审查委员对本创作的技术特征及内容做了解,敬请参见如下的附图及标号 说明与实施例陈述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风电叶片粘接混胶装置构造示意4图2为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构造示意图;图3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之胶枪示意图;图4为风电叶片壳体及模具混涂胶区域之实施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标号说明胶筒05、升降油缸10、马达15、分流器20、输送软管25、控制面板30、输 送硬管35、混胶容器40、前出胶口 45、后出胶口 50、轨道轮60、轨道65、软管70、混胶容器 80、按键开关82、阀门90、胶枪95、叶片壳体100、后缘边104、前缘边106叶片模具110、腹 板120、腹板上端122及腹板下端124 ;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创作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系在混涂胶 装置下面装设四个直径150mm的轨道轮60,使混涂胶装置能够很容易地在地面铺设的轨 道65上移动;按照轨道65的宽度和轨道种类来选择安装轨道轮60,安装时要注意,每轨道 轮60在混涂胶装置下端设置之相对位置尺寸要准确,否则在轨道上形成干涉而很难移动, 实现不了便利移动的目的;延长输送硬管35直至地面1米处,硬管口安装连接于软管70接 口,再安装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主要构成要件系包括有升降油缸、马达、分流器、输送软管、控制面板、输送硬管、前出胶口、软管、混胶容器、附带有出胶控制阀门之胶枪及轨道轮;其特征乃在于:延长输送硬管,再安装一长软管,长软管的另一端套接混胶容器并密封,混胶容器上面设置有控制开关,容器另一端连接一具阀门且内部设置静态混合器的胶枪;混涂胶装置藉下端轨道轮为可移动的装置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风电叶片粘接之移动式混涂胶装置,主要构成要件系包括有升降油缸、马达、分流器、输送软管、控制面板、输送硬管、前出胶口、软管、混胶容器、附带有出胶控制阀门之胶枪及轨道轮;其特征乃在于延长输送硬管,再安装一长软管,长软管的另一端套接混胶容器并密封,混胶容器上面设置有控制开关,容器另一端连接一具阀门且内部设置静态混合器的胶枪;混涂胶装置藉下端轨道轮为可移动的装置结构。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嶙成源蒋进秋
申请(专利权)人:力仓风力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