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单元、存储器、存储器结构以及存储器的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3451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5 20:42
一种存储单元、存储器、存储器结构以及存储器的工作方法,存储单元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一访问晶体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器连接;第二访问晶体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第三访问晶体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第四访问晶体管,一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第一位线,与所述第三访问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位线,与所述第四访问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字线,与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第二访问晶体管、第三访问晶体管和第四访问晶体管连接。所述存储单元的漏电流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存储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存储单元、存储器、存储器结构以及存储器的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1、半导体存储器根据存储数据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大类。其中,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又可分为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与dram相比,sram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而且sram不需要周期性刷新存储的信息,其设计和制造相对简单。

2、sram具有超低功耗特性,是电池应用领域中的基本要求,例如,物联网领域、移动和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以及无线传感器领域等。在这些领域中,考虑到应用程序需要更新,sram需要保持供电,由此导致sram功耗增加。

3、因此,如何降低sram的功耗,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存储单元、存储器、存储器结构以及存储器的工作方法,以减小sram的功耗。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存储单元,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端和接地端,所述第一反相器的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上拉晶体管和第一下拉晶体管,所述第一上拉晶体管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一下拉晶体管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漏极与所述第二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端和接地端,所述第一反相器的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一端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相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上拉晶体管和第一下拉晶体管,所述第一上拉晶体管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一下拉晶体管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漏极与所述第二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相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二上拉晶体管和第二下拉晶体管,所述第二上拉晶体管包括第三栅极、第三源极和第三漏极,所述第二下拉晶体管包括第四栅极、第四源极和第四漏极,所述第三源极与所述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三漏极与所述第四漏极连接,所述第四源极与所述接地端连接,所述第三栅极和所述第四栅极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包括第三端、第四端和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三访问晶体管包括第五端、第六端和第三控制端,所述第四访问晶体管包括第七端、第八端和第四控制端;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栅极和所述第四栅极连接,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三访问晶体管的第五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三访问晶体管的第六端与所述第一位线连接;所述第四访问晶体管的第七端与所述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四访问晶体管的第八端与所述第二位线连接;所述字线与所述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三控制端和第四控制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为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五端和第六端分别为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七端和第八端分别为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三控制端和第四控制端为栅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锁存点,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锁存点连接,所述第三漏极和所述第四漏极与所述第一锁存点连接;第二锁存点,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锁存点连接,所述第一漏极和所述第二漏极与所述第二锁存点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拉晶体管和所述第二上拉晶体管为pmos;所述第一下拉晶体管和所述第二下拉晶体管为nmos。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所述第三访问晶体管和所述第四访问晶体管为nmos。

10.一种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11.一种存储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存储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包括:基底;位于基底第一区上的第一鳍部结构,位于基底第二区上的第二鳍部结构,位于基底第三区上的第三鳍部结构,位于基底第四区上的第四鳍部结构,所述第一鳍部结构、第二鳍部结构、第三鳍部结构和第四鳍部结构平行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衬底表面且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拉晶体管包括:横跨第三鳍部结构的第一栅极,所述第一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位于第一栅极两侧第三鳍部结构内的第一源掺杂区和第一漏掺杂区;所述第二上拉晶体管包括:横跨第二鳍部结构的第三栅极,所述第三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位于第三栅极两侧第二鳍部结构内的第三源掺杂区和第三漏掺杂区;所述第一下拉晶体管包括:横跨第四鳍部结构的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栅极与所述第一栅极相连接;位于第二栅极两侧第四鳍部结构内的第二源掺杂区和第二漏掺杂区;所述第二下拉晶体管包括:横跨第一鳍部结构的第四栅极,所述第四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所述第四栅极与所述第三栅极相连接;位于第四栅极两侧第一鳍部结构内的第四源掺杂区和第四漏掺杂区。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存储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访问晶体管包括:横跨第一鳍部结构的第五栅极,所述第五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分别位于第五栅极两侧第一鳍部结构内的第五源漏掺杂区;所述第二访问晶体管包括:横跨第四鳍部结构的第六栅极,所述第六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分别位于第六栅极两侧第四鳍部结构内的第六源漏掺杂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存储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访问晶体管包括:横跨第一鳍部结构的第七栅极,所述第七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分别位于第七栅极两侧第一鳍部结构内的第七源漏掺杂区;所述第四访问晶体管包括:横跨第四鳍部结构的第八栅极,所述第八栅极平行于第一方向;分别位于第八栅极两侧第四鳍部结构内的第八源漏掺杂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存储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第一漏掺杂层上和第二漏掺杂层上的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电连接所述第一漏掺杂层和第二漏掺杂层,所述第一连接层还电连接所述第六栅极一侧的第六源漏掺杂区;位于第三漏掺杂层上和第四漏掺杂层上的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电连接所述第三漏掺杂层和第四漏掺杂层,所述第二连接层还电连接所述第五栅极一侧的第五源漏掺杂区;位于第一源掺杂层上的第一电源层,所述第一电源层与所述第一源掺杂层电连接;位于第二源掺杂层上的第一接地层,所述第一接地层与所述第二源掺杂层电连接;位于第三源掺杂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森张雅渠超越曾宗康杨承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