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
技术介绍
1、装配式建筑是一种采用预制部件在工地进行装配的建造方式,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装配式建筑代表着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从工厂生产到现场装配,这种建造方式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2、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其预制部件如梁、柱、墙板、楼板等结构均需要预先根据图纸进行定制化生产,不同的建筑之间无法通用,也就是说需要工厂为每种建筑的各装配部件单独制作一套模具,并且由于现代建筑风格差异化大,各种非标准墙体、柱体等需要单独加工模具并浇筑,并且该类定制化模具实用次数较少,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解决了装配式建筑的部件通用性差,模具需要定制化制作,成本较高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包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包括承重板(5)、第一轻质板(6)和第二轻质板(7),承重板(5)包括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和覆盖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的混凝土层,承重板(5)两侧设有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布置的第一条形凹槽(504)和第一条形凸起(505),承重板(5)两侧设有多个第二螺套(507),第二螺套(507)与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连接,第一轻质板(6)与第二轻质板(7)拼合以组成薄墙板结构(3),第一轻质板(6)与第二轻质板(7)分别与承重板(5)的两侧拼合以组成厚墙板结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包括承重板(5)、第一轻质板(6)和第二轻质板(7),承重板(5)包括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和覆盖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的混凝土层,承重板(5)两侧设有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布置的第一条形凹槽(504)和第一条形凸起(505),承重板(5)两侧设有多个第二螺套(507),第二螺套(507)与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连接,第一轻质板(6)与第二轻质板(7)拼合以组成薄墙板结构(3),第一轻质板(6)与第二轻质板(7)分别与承重板(5)的两侧拼合以组成厚墙板结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承重板(5)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502),承重板(5)侧端嵌入有第一螺套(501),第一螺套(501)与第一立体钢筋网架(50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还设有第一连接螺栓(503),第一连接螺栓(503)穿过第一安装孔(502)并与相邻的承重板(5)的第一螺套(501)螺纹连接以使两个承重板(5)垂直布置并连接组成拐角结构(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两个拐角结构(4)首尾相接成环形结构以组成承重板(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空心柱结构(1)的各承重板(5)内侧的第二螺套(507)中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插杆(508),承重板(5)组成的环形结构内部设有第二立体钢筋网架(509),各螺纹插杆(508)插入第二立体钢筋网架(509)的镂空缝隙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合模块,其特征是:厚墙板结构(2)中承重板(5)两侧的第一条形凹槽(504)和第一条形凸起(505)分别与第二条形凹槽(601)和第二条形凸起(602)以及第三条形凹槽(701)、第三条形凸起(702)相互插接,还设有第二连接螺栓(605)和第三连接螺栓(705),第二连接螺栓(605)穿过第二安装孔(603)中并与第二螺套(507)螺纹连接以连接第一轻质板(6)和承重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立兵,左怡林,吴姚平,张奇,黄威,王志敏,赵紫辰,马锦川,程桐,傅雪婷,许志勇,吴玙辰,范角,马闯,李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