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126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包,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有给水管、出水管、回流管和出汽管;出水降温管,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入水端与给水管相连通且出水端与出水管相连通;和汽水分离装置,所述汽水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用于分离从所述回流管返回到所述外壳内的水和蒸汽。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汽包能够降低出水的温度,避免了循环冷却水在循环泵处汽化,减小了循环系统内的压力波动,同时降低了对循环泵的损害和不利影响。此外,能够迅速有效地将蒸汽和水分离,避免了蒸汽进入汽包下部的循环水中,而且避免了排出蒸汽时将锅炉水带出汽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包,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余热锅炉的汽包。
技术介绍
在冶金工业领域,余热锅炉用于回收从冶金炉排出的高温烟气的热量,从冶金炉 排出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炉体,在余热锅炉炉体经过热交换,其中的热量被回收。汽包 是余热锅炉循环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向余热锅炉炉体供给冷却水、接收回流的蒸汽水混合 物并且将蒸汽排出,汽包内的水循环使用。 在利用强制循环系统的余热锅炉中,通常用循环泵将汽包内的水供给到余热锅炉 炉体。然而,经过热交换的水部分蒸发,需要从外部水源向汽包内供给冷水,供给的冷水无 法迅速地与汽包内的温度较高的水均匀地混合,特别是从出水管排出的水仍然温度较高, 由此在循环泵处温度较高的水会发生汽化,造成循环系统内的压力波动,影响了向余热锅 炉炉体给水的效果,而且对循环泵会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能够降 低出水温度、避免冷却水在循环泵处汽化的汽包。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有给水管、出水管、回流管和出 汽管;出水降温管,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入水端与给水管相连通且出水端与出水管相连通; 和汽水分离装置,所述汽水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用于分离从所述回流管返回到所述 外壳内的水和蒸汽。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出水降温管可以将外部水源供给的冷却水直接送到出水管 处,从而降低了出水的温度,避免了冷却水在循环泵处汽化,减小了循环系统内冷却水的压 力波动,同时降低了对循环泵的损害和不利影响。 此外,通过设置汽水分离装置,能够迅速有效地将蒸汽和水分离,避免了蒸汽进入汽包下部的锅炉水中,而且避免了排出蒸汽时将水带出汽包。 根据本专利技术汽包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出水降温管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其中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出水端从外壳内伸入 所述出水管内。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进一步包括给水分布管,所述给水分布管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 所述给水分布管的入水端与给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入水端与给水分布管相连 通。 所述出水管为多个且所述出水降温管与所述出水管的数量相同。所述出水管内设有过滤网。 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一次汽水分离装置,所述一次汽水分离装置在所述外壳 内设置在所述回流管处,用于将通过回流管返回外壳内的水和蒸汽分离;和二次汽水分离3装置,所述二次汽水分离装置在所述外壳内设置在所述出汽管处,用于在通过出汽管排出 蒸汽之前分离出蒸汽中的水。 通过设置两个汽水分离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汽水分离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进一步包括连续排污管,所述连续排污管从外壳内延伸到外 壳外部用于排出外壳内的水表面上的漂浮污物;和定期排污管,所述定期排污管设置在外 壳的内底部且通向外壳外部用于排出外壳底部的沉淀污物。 通过设置连续排污管和定期排污管,能够有效地排出漂浮到水面上漂浮污物和沉 淀到外壳内底部的沉淀污物。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进一步包括紧急排水管,所述紧急排水管设置在外壳上并与外 壳内连通,所述紧急排水管在外壳内的开口高于外壳内的上限水位。通过设置紧急排水管, 能够有效地避免汽包内的水超过上限水位。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进一步包括水位挡板,所述水位挡板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以便 在外壳内隔离出水位检测空间;和水位计,所述水位计设置在外壳外部且与所述水位检测 空间相连通。 通过设置水位挡板,能够避免水位计的指数受到汽包内的水位波动的影响,从而 使得水位的检测更加准确。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包进一步包括加药管,所述加药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用于向外 壳内添加药剂;和加热蒸汽管,所述加热蒸汽管设置在外壳上用于在煮包阶段向汽包内供 给蒸汽以便加热汽包内的水。 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汽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汽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禾口 图3是图1所示汽包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余热锅炉的汽包包括外壳1,出水降温管4和汽水分离装置。 外壳1限定一内腔,外壳1上分别连接有给水管2、出水管3、回流管8和出汽管6。 需要说明的是,给水管2、出水管3、回流管8和出汽管6这里应作广义上的理解, 它们是分别连接在外壳l上的给水口、出水口、回流口和出汽口处的一段管,给水管2、出水 管3、回流管8和出汽管6可以在外壳1内部延伸一定的长度,此外,它们从外壳1向外延伸 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确定,下面描述的其他管,如连续排污管、定期排污管、加药管、 紧急排水管、加热蒸汽管也要做类似理解。 如图3所示,给水管2可以向外壳1内延伸预定的长度,用于从外部水源(未示 出)向外壳1内供给冷却水。 出水管3设置在外壳1的下部,用于将外壳1内的冷却水通过管路和循环泵(未 示出)供给到余热锅炉炉体内(未示出),从而与余热锅炉炉体内的高温烟气进行热交换, 出水管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图1和2中示出了三个出水管,根据需要,出水管3可以 为任何合适的数量。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出水管3内可以设置过滤网5, 用于过滤通过出水管3供给到余热锅炉炉体内的水中的杂质。 回流管8设置在外壳1的上部,用于通过管路将与余热锅炉炉体内的高温烟气热 交换后的水和蒸汽的混合物返送到外壳1内。出汽管6设置在外壳1的顶部,用于将外壳 1内的蒸汽排出,排出的蒸汽可以用于其他用途,例如供热或发电等。 出水降温管4的入水端与给水管2相连通且出水端与出水管3相连通,用于将温 度较低的冷却水从给水管2直接供给到出水管3,从而从出水管3送到余热锅炉炉体的冷却 水的温度降低,由此冷却水在循环泵(未示出)处不会发生汽化,减小了循环系统内的压力 波动,提高了冷却水供给效果,减小了对循环泵的损害和不利影响。这里,对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出水降温管4的出水端是与循环泵进水侧的出水管3相连通,否则无 法降低从汽包进入循环泵的出水的温度。 出水降温管4的数量可以与出水管的数量相同,当然,出水降温管4可以形成为各 种结构形式,例如具有一个入水端与给水管2相连,从一个入水端分成多个分支,每个分支 具有一个出水端,多个分支的出水端分别与相应的出水管3相连。 如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出水降温管4设置在外壳1内,出 水降温管4的入水端在外壳1内与给水管2相连且出水端从外壳1的内腔中伸入出水管3 内,从而在外壳1内将给水管2内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水直接供给到出水管3内,降低从汽包 到余热锅炉炉体的循环冷却水的温度。 汽水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l内用于将从回流管8返回到外壳1内的水和蒸汽 混合物中的水和蒸汽分离,从而能够防止返回的蒸汽直接进入汽包下部的冷却水中,造成 冷却水温度过高,而且能够促进蒸汽通过出汽管6排出。 如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一次汽水 分离装置9和二次汽水分离装置7。 一次汽水分离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有与给水管、出水管、回流管和出汽管;出水降温管,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入水端与给水管相连通且出水端与出水管相连通;和汽水分离装置,所述汽水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用于分离从所述回流管返回到所述外壳内的水和蒸汽。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汽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有与给水管、出水管、回流管和出汽管;出水降温管,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入水端与给水管相连通且出水端与出水管相连通;和汽水分离装置,所述汽水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用于分离从所述回流管返回到所述外壳内的水和蒸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降温管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其中 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出水端从外壳内伸入所述出水管内。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包,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给水分布管,所述给水分布管 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给水分布管的入水端与给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出水降温管的入水 端与给水分布管相连通。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为多个且所述出水降温管与 所述出水管的数量相同。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内设有过滤网。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 一次汽水分离装置,所述一次汽水分离装置在所述外壳内设置在所述回流管处,用于将通过回流管返回外壳内的水和蒸汽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岗陈逢胜徐建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