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真空发生器,特别是一种节能型双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真空发生装置有真空泵和真空发生器两种。变容真空泵是工业上获 得真空的主要设备之一,根据容积扩张原理,利用泵腔内活塞做往复或旋转运动,使泵腔容 积的周期性变化来完成吸气和排气过程,从而产生一定的真空。典型的为活塞式真空泵,采 用电机或燃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源,利用曲柄连杆机构驱动活塞往复运动,抽气量级较高,整 体体积也较为庞大,而且需要铺设专门的真空管路,适合于集中产生真空的场合,不适合小 型化和分布式使用的应用场合。真空发生器是分布式真空吸取系统的核心元件,根据拉瓦 尔喷管原理进行工作,利用压缩空气在喷管出口形成射流,不断卷吸喷嘴出口周围的空气, 使得扩散腔内的气体不断地被抽吸走,从而产生一定的真空度,它使得在有压缩空气的地 方获得真空变得十分方便。相比于真空泵来说,真空发生器因其真空响应速度快、结构简 单、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适合于分散使用等优点在自动化制造生产线、装配生产线、 机器人等许多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根据射流式真空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压缩气体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型双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发生部分和流量控制部分,真空发生部分包括驱动部分和真空部分,驱动部分和真空部分通过螺栓组装在中控体[49]的两端,流量控制部分位于中控体[49]内,流量控制部分的流量控制阀[3]与驱动部分的进气换向阀[13]连接;其中,驱动部分的驱动腔活塞[23]和真空部分的真空腔活塞[36]通过主轴[25]连接构成活塞组件,进气换向阀[13]或真空部分的抽气换向阀[4]利用活塞组件运动到位后的机械碰撞推动第一进气换向阀推杆[51]、第二进气换向阀推杆[44]、第一抽气换向阀推杆[28]和第二抽气换向阀推杆[32]从而切换进气换向阀[1 ...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节能型双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发生部分和流量控制部分,真空发生部分包括驱动部分和真空部分,驱动部分和真空部分通过螺栓组装在中控体[49]的两端,流量控制部分位于中控体[49]内,流量控制部分的流量控制阀[3]与驱动部分的进气换向阀[13]连接;其中,驱动部分的驱动腔活塞[23]和真空部分的真空腔活塞[36]通过主轴[25]连接构成活塞组件,进气换向阀[13]或真空部分的抽气换向阀[4]利用活塞组件运动到位后的机械碰撞推动第一进气换向阀推杆[51]、第二进气换向阀推杆[44]、第一抽气换向阀推杆[28]和第二抽气换向阀推杆[32]从而切换进气换向阀[13]和抽气换向阀[4],完成进气、排气过程,使之交替进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双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分包 括驱动腔端盖[20]、驱动腔体[21]、驱动腔套筒[22]、驱动腔活塞[23]、进气换向阀[13]、 第一中控体端盖[26],驱动腔套筒[22]位于驱动腔体[21]的内部,与驱动腔端盖[20]和 第一中控体端盖[26]依次排列构成驱动腔,驱动腔活塞[23]位于驱动腔套筒[22]内将驱 动腔分隔为第一驱动腔和第二驱动腔;进气换向阀[13]位于中控体[49]的中间,进气换向 阀阀芯[48]与进气换向阀复位弹簧[50]位于进气换向阀阀体[47]内,第二进气换向阀推 杆[44]、第二进气换向阀端盖[45]与第一进气换向阀推杆[51]、第一进气换向阀端盖[52] 分别位于进气换向阀阀体[47]的两端;所述的流量控制阀[3]的供给流道[62]与进气换 向阀[13]的流道相连接,位于中控体[49]的内部,与位于驱动腔体[21]内部的第二驱动 腔进气流道[16]和第一驱动腔进气流道[17]以及第二排气口 [15]相连接,构成了驱动部 分的气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双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空 部分包括真空腔端盖[37]、真空腔体[34]、真空腔活塞[36]、排气单向阀[11、12]、抽气换 向阀[4]、第二中控体端盖[33]、平衡气道[5、8],真空腔端盖[37]、真空腔体[34]与第二 中控体端盖[33]依次排列构成真空腔,真空腔活塞[36]位于真空腔体[34]内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宁,潘孝斌,滕燕,孙中圣,路建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