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2922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2 16:11
本技术涉及矿井水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右侧设置有混凝箱,所述混凝箱的右侧连通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的顶部连通有混凝剂添加泵,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混凝箱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絮凝反应箱,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絮凝反应箱的左侧连通有沉淀箱,所述沉淀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两侧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斜管。该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通过搅拌器、混凝箱、絮凝反应箱和沉淀箱之间的配合实现对矿井水进行澄清,通过回收装置的设置实现对载体进行回收并再次返回至载体反应腔的内部与矿井水反应,增加载体的回收率降低载体的使用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矿井水处理,具体是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依据水质特征可将我国矿井水分为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西北地区的矿井水主要以高悬浮物和高矿化度的水质为主,悬浮物含量高且波动较大,可高达100-10000mg/l。高悬浮物矿井水中的杂质主要由碎屑和粉尘组成,浓度较低,悬浮物状态较为稳定,视觉观感差,经过处理去除悬浮物、降低浊度后可用作工业用水或继续深度处理回用,目前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的常用的方法是絮凝澄清,通过加载矿砂或者其他载体,可以提高澄清效率,但对于来水中悬浮物含量波动的冲击以及载体的回收,存在加药量大,载体回收率低,运行成本高,且污泥不能及时排出,影响装置的运行负荷,斜板沉淀负荷过大,导致出水水质波动较大,影响后端回用。

2、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右侧设置有混凝箱(8),所述混凝箱(8)的右侧连通有供水管(19),所述供水管(19)的顶部连通有混凝剂添加泵(20),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混凝箱(8)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絮凝反应箱(9),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絮凝反应箱(9)的左侧连通有沉淀箱(16),所述沉淀箱(1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集水槽(11),所述集水槽(11)的两侧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斜管(12),所述沉淀箱(16)的底部设置有刮泥板(17),所述沉淀箱(16)的前侧连通有第一排污管(2),所述第一排污管(2)的右侧向右延伸,所述第一排污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右侧设置有混凝箱(8),所述混凝箱(8)的右侧连通有供水管(19),所述供水管(19)的顶部连通有混凝剂添加泵(20),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混凝箱(8)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絮凝反应箱(9),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絮凝反应箱(9)的左侧连通有沉淀箱(16),所述沉淀箱(1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集水槽(11),所述集水槽(11)的两侧均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斜管(12),所述沉淀箱(16)的底部设置有刮泥板(17),所述沉淀箱(16)的前侧连通有第一排污管(2),所述第一排污管(2)的右侧向右延伸,所述第一排污管(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排泥泵(3),所述混凝箱(8)的底部连通有连接通管(15),所述连接通管(15)的末端向絮凝反应箱(9)的底部连通并延伸至絮凝反应箱(9)的内部,所述混凝箱(8)的顶部设置有回收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回收器(504)的底部连通有导管(505),所述载体回收器(504)的前侧与第二连接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水加载澄清处理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洁吴一凡侯燕卿张小萌曹萌李康张冬冬范银萍吴文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电创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