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滑轨,尤其涉及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1、线性滑轨一般应用在高精度以及高速直线场合中,在线性滑轨中会应用到滚珠作为运动主体,而在滚珠滚动过程中会与导轨以及相邻滚珠之间产生摩擦,导致阻力变大,影响传动的流畅性,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因此滚珠的润滑工作十分重要。
2、例如公开号“cn117307602a”,公开了“一种直线导轨副”,包括滑块机构和导轨机构;滑块机构包括滑块组件和滚珠组,滑块组件形成有环形滚道,多个滚珠依次排列设置于滚道内;导轨机构包括凹槽,凹槽设置于导轨机构侧壁,且凹槽沿导轨机构的延伸方向设置;凹槽和滚珠相互适配,滚珠一侧抵靠于凹槽侧壁,滚珠另一侧抵靠于滚道侧壁;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工作区、过渡区、连接区和反向区,工作区和反向区相对设置,工作区通过过渡区和连接区连接,连接区和反向区连接;工作区和过渡区设置有通孔,滚珠的至少部分穿过通孔和凹槽相互配合;过渡区和通孔相对设置的侧壁由工作区方向向反向区方向倾斜设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此类润滑通道一般都位于端盖与内回流盖的配合搭面上,且由于搭面为圆弧结构,加工精度难以控制,且润滑剂的流动会影响端盖与内回流盖之间的配合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技术存在加工精度要求高,润滑通道设置在搭面上影响配合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能够降低加工难度,避免了设置在曲面搭面上,流通效率好,润滑效果好,且减少对配合关系的干涉。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
3、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包括有端盖和内回流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若干滚动槽,所述内回流盖上设置有若干曲形扣板,所述端盖包括有设置在相邻滚动槽之间的通油槽,所述曲形扣板包括有边板,位于所述通油槽两侧的边板上设置有流动凹槽。在本申请中,主要包括有端盖和内回流盖,其中端盖上设置有滚动槽,滚动槽用于放置滚珠,其中端盖与内回流盖为配合使用,在内回流盖上设置有曲形扣板,曲形扣板的形状能够与滚动槽适配,同样用于放置滚珠进行移动,在滚珠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输送润滑剂进行润滑,从而降低摩擦减少噪音,本申请中在曲形扣板上设置有边板,边板上设置有流动凹槽,其中通油槽设置在相邻的滚动槽之间,从而使得润滑脂能够通过一个通油槽实现两侧滚动槽中的输油,流动凹槽设置在通油槽的两侧,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润滑油路,本申请中通过通油槽与流动凹槽两者配合形成油路,避免了对滚动槽与曲形扣板的搭面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本申请中通油槽与流动凹槽可以进行后加工,也可进行注塑成型,且加工形状可进行变化,并且不会影响到曲形扣板和滚动槽之间的配合效果,并且通油槽和流动凹槽可以加工成平直结构,降低加工难度,且由于为平直通道结构,因此能够保证输油的流畅性,提高润滑效果。
4、作为优选,各个所述曲形扣板与滚动槽之间形成滚动通道。在曲形扣板和滚动槽之间形成了滚动通道,本申请中的端盖和内回流盖用于线性滑轨,在线性滑轨中通过滚珠进行动作,其中曲形扣板和滚动槽均为内凹形结构,当两者组合之后便能够形成对滚珠进行容纳和限位的滚动通道,并且由于设置了通油槽和流动凹槽,因此能够实现滚动通道内部的润滑效果。
5、作为优选,所述流动凹槽与通油槽连通。流动凹槽和通油槽连通,从而能够保证油路的顺畅流通,优选地,流动凹槽与通油槽为对齐设置,保证流畅性。
6、作为优选,所述端盖包括有设置在相邻滚动槽之间的隔板,所述通油槽设置在隔板上。端盖上设置有若干个滚动槽,同一侧的各个滚动槽之间通过隔板隔开,其中将通油槽设置在隔板上,优选地设置在隔板顶部(远离滚动槽槽底的一侧),便于进行加工,同时由于设置在隔板的顶部。
7、作为优选,所述曲形扣板包括有凹曲面,所述凹曲面两侧设置边板,所述边板远离凹曲面一侧与隔板侧面贴合。曲形扣板包括有凹曲面,凹曲面对应连接滚动槽,并且与滚动槽形成了滚动通道,用于滚珠放置,其中凹曲面的两侧设置有边板,边板与隔板贴合,减少曲形扣板与滚动槽之间的间隙,只保留连通槽与流动凹槽之间的油道通畅,从而减少润滑过程中对端盖和内回流盖之间配合效果的影响。
8、作为优选,所述内回流盖包括有对应在隔板上方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通油孔,当所述内回流盖连接端盖时,所述连接板与通油槽之间形成输送油路,所述输送油路连通通油孔。内回流盖包括有若干个曲形扣板,其中曲形扣板对应连接滚动槽,因此设置位置与滚动槽相对应,在各个滚动槽之间设置有隔板,因此在各个曲形扣板之间设置有对应的连接板,其中当端盖与曲形扣板连接在一起时,连接板与隔板顶部贴合,当隔板顶部设置通油槽之后,通油槽便能够与连接板之间形成输送油路,并且在内回流盖上设置有通油孔,通油孔设置在连接板上,通过通油孔来输送润滑剂,随后通过通油槽将润滑剂输送至两侧的流动凹槽中,流动凹槽中的润滑剂输送至滚动通道中进行润滑。
9、作为优选,所述通油孔距离两侧流动凹槽的距离相同。通油孔距离两侧的流动凹槽之间的距离相同,从而能够保证通油孔中输送的润滑剂能够均匀地分配至两侧的流动凹槽中,从而保证润滑的均匀性。
10、作为优选,所述内回流盖远离端盖一侧设置有进油油路,所述进油油路连通通油孔。将进油油路设计在内回流盖远离端盖的另一侧,从而避免进油油路干涉到连通槽和流动凹槽,并且便于比阿公,其中进油油路与通油孔连通,而进油油路的另一侧则与端盖上的输送通道连通,从而能够将各个由于合理排布,保证润滑油路的通畅性。
11、作为优选,所述流动凹槽包括有与通油槽对齐的连通部,所述流动凹槽靠近滚动槽底部一侧设置有开口部。流动凹槽包括有连通部和开口部,其中连通部为半包围结构,连通部只有在与隔板的侧壁抵接在一起时能够实现输油效果,其中开口部为通槽设置,开口部同时在内曲面上进行开槽,优选地,开口部设置在内曲面的底部,由于内曲面与滚动槽连接之后形成完整的滚动凹槽,因此设置在内曲面底部的开口部位于完整滚动凹槽的中间区域,进而保证了润滑的均匀性。
12、作为优选,所述开口部连通滚动槽和连通部。开口部连通了滚动槽和连通部,从而实现整个润滑油路的通畅。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能够方便进行加工,同时保证润滑剂的流畅性,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润滑质量,并且避免在润滑剂流通过程中对端盖与内回流盖之间的配和关系产生干涉;
15、(2)能够在各个方位上保证润滑的均匀性,提高润滑质量,保证润滑油路的合理布局,从而减少干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端盖(1)和内回流盖(2),所述端盖(1)上设置有若干滚动槽(11),所述内回流盖(2)上设置有若干曲形扣板(21),所述端盖(1)包括有设置在相邻滚动槽(11)之间的通油槽(12),所述曲形扣板(21)包括有边板(22),位于所述通油槽(12)两侧的边板(22)上设置有流动凹槽(23)。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曲形扣板(21)与滚动槽(11)之间形成滚动通道(3)。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凹槽(23)与通油槽(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包括有设置在相邻滚动槽(11)之间的隔板(13),所述通油槽(12)设置在隔板(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曲形扣板(21)包括有凹曲面(24),所述凹曲面(24)两侧设置边板(22),所述边板(22)远离凹曲面(24)一侧与隔板(13)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流盖(2)包括有对应在隔板(13)上方的连接板(25),所述连接板(25)上设置有通油孔(26),当所述内回流盖(2)连接端盖(1)时,所述连接板(25)与通油槽(12)之间形成输送油路(4),所述输送油路(4)连通通油孔(26)。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孔(26)距离两侧流动凹槽(23)的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流盖(2)远离端盖(1)一侧设置有进油油路(27),所述进油油路(27)连通通油孔(26)。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凹槽(23)包括有与通油槽(12)对齐的连通部(231),所述流动凹槽(23)靠近滚动槽(11)底部一侧设置有开口部(232)。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232)连通滚动槽(11)和连通部(2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端盖(1)和内回流盖(2),所述端盖(1)上设置有若干滚动槽(11),所述内回流盖(2)上设置有若干曲形扣板(21),所述端盖(1)包括有设置在相邻滚动槽(11)之间的通油槽(12),所述曲形扣板(21)包括有边板(22),位于所述通油槽(12)两侧的边板(22)上设置有流动凹槽(23)。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曲形扣板(21)与滚动槽(11)之间形成滚动通道(3)。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凹槽(23)与通油槽(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包括有设置在相邻滚动槽(11)之间的隔板(13),所述通油槽(12)设置在隔板(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标准线性滑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曲形扣板(21)包括有凹曲面(24),所述凹曲面(24)两侧设置边板(22),所述边板(22)远离凹曲面(24)一侧与隔板(13)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忠,陈早阳,俞尚锟,胡磊波,何希,颜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