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折叠车,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代步车的快速折叠车架中的头部随动机构。
技术介绍
1、折叠式自行车、折叠式电动车等代步车是一种独特、方便的交通工具,尤其适合作为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距离的代步工具。这是因为它携带方便,重量较轻,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被折叠,且被折叠后很容易地装入一个旅行袋带上汽车、火车、飞机,下车或走出机场后,也能够迅速地打开,骑上完成旅程。现有的可折叠自行车,折叠形式多种,主要包括:横向折叠、纵向折叠和横向与纵向混合折叠。
2、现有技术中横向折叠普遍通过其在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的横杆中部位置设置转轴进行折叠,例如,cn100375700c。横向折叠时需要用户两只手分别抓握横杆的两段,然后施加横向作用力,用户横向用力不方便,且折叠时需要完全把住自行车龙头,导致折叠费事费时费力。
3、现有技术中混合折叠普遍采用多级折叠方式,将自行车后半部分通过纵向折叠后,再通过一次横向折叠将自行车前轮及把手部分进行横向折叠,例如,cn201761600u。这种混合式折叠的折叠步骤较多,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以及需要一定的折叠技巧,折叠难度偏大。
4、现有技术中纵向折叠包括多种折叠方式。例如公告号为cn20412427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其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结构的x型车架,并两个梁臂杆的一端铰接在前车架上的两个转轴来实现前车架的折叠,并在其中一个梁臂杆上设置第三个转轴来实现后车架的折叠。再如公告号为cn205059886u、cn20641712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均通过在前车架上设置转轴来实现前车
5、一方面,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方式都为了实现可折叠而对传统自行车等的车架结构进行了特定设计,从而使得当车架展开后,与传统自行车的车架结构和外观(例如,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通过横杆连接)差异较大,并且结构更加复杂。
6、另一方面,上述折叠方式中用于实现前车架或车头的折叠机构中通常是直接通过一个销轴铰接,从而使得折叠过程中前车架或车头收到较大冲击,容易损坏,且折叠过程又较为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不仅能够降低折叠过程中前车架或车头受到的冲击,并且折叠过程中还能够省力;更进一步地,还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可折叠车架进行结构优化的优化空间。
2、为了解决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所述快速折叠车架通过所述头部随动机构与代步车的前车架相连;所述头部随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可折叠车架中的后车轮架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轴或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一凸轮上,所述前上管上设置有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且所述凸轮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限定了一可供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自由端的运动部件来回滑动的变曲率运动路径;
4、当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伸展时,带动所述运动部件在所述变曲率运动路径上运动,使得所述前车架纵向向下折叠;且当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前车架处于折叠状态;
5、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所述前车架纵向向上展开时,所述运动部件在所述变曲率运动路径上运动,使得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被压缩储能,且当所述运动部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前车架处于展开状态。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部随动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前车架的头管,设置有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凸轮与所述头管固定连接。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置为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r1处;所述第二位置为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的圆心,半径为r2处,且r1大于r2。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为弹性伸缩机构。优选地,所述弹性伸缩机构为气压撑杆,或液压缸,或弹簧。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为电动伸缩机构。优选地,所述电动伸缩机构为电动伸缩杆。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运动部件运动行程的限位部件;和/或,所述第二位置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运动部件运动行程的限位部件。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为凹槽或凸起。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部随动机构还包括: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凸轮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五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平行;使得当所述前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前车架的轴线平行。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部随动机构还包括: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头管上的第四转轴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所述凸轮上的第五转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五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平行;使得当所述前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前车架的轴线平行。
13、优选地,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五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
14、实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现有技术的三级纵向折叠车架中,实现前车架或头部折叠的机构中,仅仅通过一个销轴来实现铰接,而本技术的头部随动机构中,通过设置一储能伸缩部件,其在展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缓冲作用(或阻尼作用),另一方面,储能为折叠过程提供助力,并且,同时设置了与其配合的凸轮,使得伸缩部件自由端的运动部件可在该凸轮上做变曲率运动,从而使得不仅可通过伸缩部件来调节作用于转轴的扭力或剪切力,还可通过调对接凸轮上变曲率路径的曲率来配合伸缩部件,从而实现多级调节,也即相较于未设置任何缓冲部件,或者仅设置弹簧/避震器等缓冲部件的方式,当需要对车架结构进行优化时,除了可对伸缩部件进行调节外,还可对凸轮上的曲率进行调节,从而大大提升了优化空间。
15、随着可折叠自行车的普及以及产品的多样化,为了增大产品与其他可折叠自行车之间的差异性,同时,通过车架的多级折叠来减小折叠后的体积,现有技术中,通常设计较为复杂的车架结构,并在重新设计的车架结构上设置多级折叠的转轴(或折叠位置),也即现有技术的技术路径:为了一味的追求多级折叠和产品差异性,重新设计较为复杂的车架,从而使得虽然能够实现多级纵向折叠,但车架一旦展开,代步车与传统车架的结构就相差较大。然而,对于大多数有怀旧情怀的用户来说,可能并不希望车架结构与传统车架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例如,展开状态时,前车架和座椅之间仅通过一个或两个横管连接。
16、另外,现有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车架通过所述头部随动机构与代步车的前车架相连;所述头部随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可折叠车架中的后车轮架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轴或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一凸轮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且所述凸轮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限定了一可供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自由端的运动部件来回滑动的变曲率运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前车架的头管,设置有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凸轮与所述头管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为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R1处;所述第二位置为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的圆心,半径为R2处,且R1大于R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为弹性伸缩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为电动伸缩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运动部件运动行程的限位部件;和/或,所述第二位置处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运动部件运动行程的限位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为凹槽或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所述凸轮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转轴与所述可折叠车架中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五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平行;使得当所述前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前车架的轴线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头管上的第四转轴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所述凸轮上的第五转轴与所述可折叠车架中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五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平行;使得当所述前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前车架的轴线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五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线围合形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车架通过所述头部随动机构与代步车的前车架相连;所述头部随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可折叠车架中的后车轮架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轴或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一凸轮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且所述凸轮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限定了一可供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自由端的运动部件来回滑动的变曲率运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前车架的头管,设置有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凸轮与所述头管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为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r1处;所述第二位置为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的圆心,半径为r2处,且r1大于r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为弹性伸缩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伸缩机构为气压撑杆,或液压缸,或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伸缩部件为电动伸缩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车架的头部随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角,王龙,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明月湖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