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试验场特种测试路、井盖路、混合型测试路等特种道路施工的,具体地,涉及一种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现有的试验场特种测试道路多为规则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国内试验场特种测试道路还未有不规则路谱约束类的石块+混凝土类道路,此类特种测试道路由不规则石块+混凝土路面+铸铁井盖组成,主要用于整车舒适性测试。目前最有效、最接近的现有施工技术主要有乡村道路的施工技术。
2、现有技术中针对此类特种测试道路尚无成熟的施工技术,且没有与其综合技术特点相同的不规则路谱的精准三维高程布设、控制及检测技术或方案的记载。此类特种测试道路施工中,高程精度控制要求高,需反复测量控制,施工效率低,且高程控制难点大,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提出了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技术,涉及人孔石块砌筑+井盖安装,应用了三维控制技术,解决了铸铁构件、高强度混凝土路面及人孔石块组成的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工艺复杂,不同种材料路面衔接难度高的问题,以及不同材质的路面由于高程不同无法衔接的难题,优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施工作业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确保施工质量;质量控制措施具有极强的规范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控制措施条理清晰,重点把握明确,可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1)测量放样;放样之前对
4、(2)钢筋网布设;
5、(3)人孔位置预留;人孔位置沿混合型测试路面纵向的两侧边缘进行支模预留,预留的人孔位置为长方形,按尺寸大小分为a类人孔位置和b类人孔位置;
6、(4)传力杆布设;在混合型测试路面横向的预切缩缝、施工缝、胀缝设计位置处均布设传力杆,每处传力杆沿路面横向均匀间隔设置多根,相邻传力杆之间的布设距离为33-36cm;
7、(5)混凝土浇筑,浇筑过程中进行混凝土振捣,并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高程,在浇筑过程中随时进行高程调整;
8、(6)混凝土收面,根据路面设计的三维控制数据,采用抹平装置进行抹平收面;
9、(7)混凝土路面养生;混凝土收面后对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使用保水土工布和塑料薄膜覆盖养生;
10、(8)井盖安装及人孔砌筑,其中a类人孔位置的中央处安装井盖,b类人孔位置的中央处砌筑凸起代替井盖;a类人孔位置安装井盖后,在其周围浇筑底层高性能混凝土,待其凝固后砌筑上层结构,之后用砂浆对上层结构勾缝;完成整体的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
11、(9)高程复核,采用高程监测装置对已完成的混合型测试路面按照路谱数据进行复核。
12、优选的,在所述步骤(1)中,首先依据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设计图纸利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路面的三维模型,再通过软件根据路谱对路面进行平面网格划分;将网格划分后的路面文件进行格式编辑,定义网格路面中的节点编号、连接关系,从而生成数字化路面,并据此在基层上进行精准放线;然后安装高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控制混合型测试路面的高程,从而构建三维控制数据。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2)中,在距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表面1/3高度处铺设一层180mm×180mm的ф8mm冷轧带肋钢筋网,并在混合型测试路面的两侧边缘各设4根ф14mm的带肋增强钢筋;人孔位置不布设钢筋网。
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3)中,预留的a类人孔位置尺寸为1.33*0.87m,预留的b类人孔位置尺寸为1.22*0.82m;相邻人孔位置之间的间距为0.5-0.62m。
1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3)中,每侧的人孔位置沿混合型测试路面的纵向设定每3个为1个单元,每个单元中有2个a类人孔位置,另1个为b类人孔位置,其中1个a类人孔位置更靠近路面中心线;混合型测试路面两侧的人孔位置交错设置。
1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传力杆布设在钢筋网片的下方,且高度位于钢筋网片和基层间距的1/2处。
1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5)中,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混凝土分仓浇筑器,其包括前后设置的可升降支撑架,可升降支撑架上设置浇筑通槽,所述浇筑通槽内可拆卸设置多个开口大小不同的分仓引导嘴。
1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5)中,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角度控制在35-40°,保持匀速、小幅振捣,振捣至路面不下沉和无气泡产生,避免与模板发生碰撞而影响路面施工质量;加强混凝土路面边缘处的施工,以保证其整体稳定性良好;并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横向的预切缩缝、施工缝、胀缝。
1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6)中,在混凝土收面之前采用滚筒对混凝土路面进行提浆。
2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8)中,所述上层结构采用花岗岩块砌筑,并平整满铺除井盖之外的a类人孔位置其它区域;所述凸起也采用花岗岩块进行砌筑,b类人孔位置除凸起的其它区域也平整满铺花岗岩块;所述凸起沿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行车方向的坡度为2°-3°。
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2、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技术,涉及人孔石块砌筑+井盖安装,应用了三维控制技术,解决了铸铁构件、高强度混凝土路面及人孔石块组成的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工艺复杂,不同种材料路面衔接难度高的问题,以及不同材质的路面由于高程不同无法衔接的难题,优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施工作业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确保施工质量;质量控制措施具有极强的规范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控制措施条理清晰,重点把握明确,可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23、2.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优化的施工和机械、材料配套一体的标准化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能确保工程进度。
24、3.本专利技术应用高程监测装置、混凝土分仓浇筑器等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实现了混合型测试路面的一次成型率,保证了路面成型质量,避免了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返工损失,达到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投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5、4.本专利技术采用了混合型测试路石块高程三维控制技术、井盖安装控制技术,石块砌筑、井盖安装完成后高程误差均在±2mm之内,使混合型测试路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及测试标准,提高混合型测试路路面的质量;其中人孔位置的特殊设计配合混凝土路面,能够满足各种车辆测试需求,包括舒适性、轮胎耐磨性、减燥性等;本专利技术技术先进、工艺成熟、实用性强,可靠性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首先依据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设计图纸利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路面的三维模型,再通过软件根据路谱对路面进行平面网格划分;将网格划分后的路面文件进行格式编辑,定义网格路面中的节点编号、连接关系,从而生成数字化路面,并据此在基层上进行精准放线;然后安装高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控制混合型测试路面的高程,从而构建三维控制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在距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表面1/3高度处铺设一层180mm×180mm的Ф8mm冷轧带肋钢筋网,并在混合型测试路面的两侧边缘各设4根Ф14mm的带肋增强钢筋;人孔位置不布设钢筋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预留的A类人孔位置尺寸为1.33*0.87m,预留的B类人孔位置尺寸为1.22*0.82m;相邻人孔位置之间的间距为0.5-0.62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首先依据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设计图纸利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路面的三维模型,再通过软件根据路谱对路面进行平面网格划分;将网格划分后的路面文件进行格式编辑,定义网格路面中的节点编号、连接关系,从而生成数字化路面,并据此在基层上进行精准放线;然后安装高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控制混合型测试路面的高程,从而构建三维控制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在距混合型测试路面的表面1/3高度处铺设一层180mm×180mm的ф8mm冷轧带肋钢筋网,并在混合型测试路面的两侧边缘各设4根ф14mm的带肋增强钢筋;人孔位置不布设钢筋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预留的a类人孔位置尺寸为1.33*0.87m,预留的b类人孔位置尺寸为1.22*0.82m;相邻人孔位置之间的间距为0.5-0.62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验场混合型测试路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每侧的人孔位置沿混合型测试路面的纵向设定每3个为1个单元,每个单元中有2个a类人孔位置,另1个为b类人孔位置,其中1个a类人孔位置更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豆文举,沈金田,刘喜友,赵春华,徐彬超,汤智力,罗亮,鹿伟,曾现龙,赵亮,凌明振,刘国旺,韩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