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陆专利>正文

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23961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采集装置,用于在冶金过程中检测由大包通过长水口保护套管流到中间包的钢液所导致的长水口保护套管的振动,其包括:增敏机构,固定在机械臂的末端或末端附近,包括传递并放大长水口保护套管的振动信号的弹片;传感器,用于检测经由簧片放大的振动信号。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增敏机构根据原有机械臂进行设计,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机械臂的末端,传感器安装在增敏机构的弹片上。这种安装方式使检测到的信号能量大大增加,信噪比提高,经软件分析处理后能准确提取下渣特征,提高下渣报警率。(*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包下渣的振动信号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连铸工艺的生产过程中,钢水从大包流入中间包,再经中间包出水口进入结晶器,冷却后凝固成各种截面的铸坯。渣层对大包及中间包钢水有保温防氧化作用,然而当中间包渣层过厚则会导致钢水污染、增加中间包耐火材料侵蚀、以及增加中间包残余渣层厚度。因此控制大包中的钢渣量对提高铸坯质量、增加连铸批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多种下渣检测方法,如红外技术、电磁感应、钢包称重法、超声波等。基于红外技术的钢渣检测系统,其原理是利用钢水和钢渣不同的辐射特性,使得通过许多红外线波长范围内释放的辐射密度来区别钢水和钢渣。该技术可保证从出钢过程开始实现精确、可靠的钢渣检测,其缺点是在检测中钢流不能被遮挡,如果用于大包到中间包的下渣检测,则必须除去长水口 ,而这样就会引起钢水的二次氧化,所以目前一般不用于大包的下渣检测,主要应用于转炉出钢口到钢包的下渣检测。 电磁感应式下渣检测系统,其原理是利用钢水与钢渣的磁导率不同来进行检测, 国外已有多家炼钢厂采用该系统,并获得较好的冶金效果和经济效益。但由于这类系统要 对大包进行改造,在大包底部埋入线圈,改造费用昂贵,而且由于工作环境较高,线圈很容 易损坏,平均每个月就要对所用大包底部的线圈、传感器进行更换,因此使用成本较高。 钢包称重自动检测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依据是钢水浇铸后期钢包与钢水 的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基本恒定,由于钢渣的比重只有钢水的1/3,一旦有钢渣出现,单 位时间内的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将明显减小。该方法由于受称量精度等实际条件的制 约,检测准确性很低,目前只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 此外,利用超声波进行钢水下渣检测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超声波检测法的原理 是利用大包注流中有钢渣和无钢渣时超声波发出信号和反射信号之间的差别来实现对钢 渣的检测。虽然这种方法对浇铸过程没有影响,但是由于超声波探头的工作环境温度高达 1500度左右,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制造和使用的费用较高,离工业应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振动监测方法的最初实践来源于钢水浇铸现场。在连铸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操作 工可以通过浇铸末期所感受到的大包长水口操作臂振动的变化而先于视觉观察判断出由 大包进入中间包的钢渣量。大量的现场经验也证明了大包操作臂的振动与保护套内流动的 钢水中含渣量密切相关。 事实上,在钢水从大包流入到中间包的过程中,保护套管和与之相连的操作臂会 产生较强的振动,水口开度越大,钢水流量越大,振动就越剧烈,而钢渣比重大约是钢水的 三分之一,因此由钢渣流动与钢水流动引起的振动必然有差异。因此,理论上通过监测操作 臂的振动应能间接监测保护套管内钢水流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但是,连铸浇注过程中的振动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影响操作臂振动的几个主要因素有 在浇注过程中,要求中间包的钢水量基本稳定,钢水液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这就要求操作工要根据中间包内的钢水量来调节钢包滑动水口的开度,当中间包液面高 时,就要将滑动水口的开度调小;而当中间包液面降低时,就要将开度调大。这就使保护套 管内的钢流的状态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操作臂的振动上,振动随着滑动水口开度 的增大而增大。 在大包浇注的末期,大包回转台上会放置另一包冶炼好的钢水,前一包钢水浇注 完后,这一包钢水就会接着浇注。而这个放大包的过程,就对整个大包回转台带来了冲击。 这个冲击同时也造成了操作臂的振动冲击。 大包下渣检测过程中,操作工对滑板的动作很频繁,每次动作都将影响操作臂的 振动且维持一段时间,如果此时正值下渣,有用信号将被掩埋,影响下渣判断。 现场操作手臂刚度大、重量重,固定于中间包车上,长水口钢流引起的振动传递到 操作手臂上的传感器时,会发生一定的衰减。 在连铸车间还有一些环境振动、人为振动和噪声,如电弧炉冶炼时的噪声、连铸车 间钢架的振动、中包台上人的行走振动等,这些振动或噪声都会对有用信号的提取造成影 响。 因此,将传感器直接安装在机械手臂上的传统的振动检测方法,使得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中包含了大量与钢流振动特征无关的信息,信号的信噪比非常低,有用信号掩埋在大量无用信号中,振动幅度非常小。对这样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倒频域分析、统计分析、小波分析等,并经神经网络判断,误报漏报率很高,传统的检测方式有待改进。 经过现场实践摸索,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机械臂的两端信号比较强,而前段靠近高温区,冷却要求比较高,因此考虑如何把传感器安装到后端。有些钢厂在机械臂末端有操作轮盘,但是有时信号却并不强烈,原因是轮盘不是固定在机械臂末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采集装置,以使振动信号的采集真实 可靠。 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采集装置,用于在冶金过程中检 测由大包通过长水口保护套管流到中间包的钢液所导致的长水口保护套管的振动,其包 括增敏机构,固定至机械臂的末端或末端附近,包括传递并放大长水口保护套管的振动信 号的弹片;传感器,用于检测经由簧片放大的振动信号。 优选地,上述增敏机构为安装有弹片的操作手轮。 优选地,弹片的两端焊接在操作手轮的两对称的轮辐上,操作手轮焊接在操作臂 的末端。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增敏机构包括内抱环,用于固定至操作臂;外环,通过环形排列的至少一簧片与内抱环连接,其中,传感器与簧片或外环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外环呈圆环形或多边形。 优选地,上述内抱环和外环之间以120°夹角环形均布有三个簧片,外环呈开环状 态。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增敏机构包括内环,其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至操作臂的抱 环,外环,通过环形排列的至少一弹片固定连接至内环,其中,传感器与簧片或外环固定连接。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增敏机构包括外环,用于固定至操作臂;内环,通过环形排列的至少一簧片与外环连接,其中,传感器与簧片或内环固定连接。优选地,上述增敏机构还包括屏蔽罩,罩在传感器上,用于保护传感器。 优选地,上述屏蔽罩具有通冷空气的夹层。 在本技术中,增敏机构根据原有机械臂进行设计,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机 械臂的末端,传感器安装在增敏机构的弹片上。这种安装方式使检测到的信号能量大大增 加,信噪比提高,经软件分析处理后能准确提取下渣特征,提高下渣报警率。其优点是 1、本技术根据客户现场实际情况特别设计,安装维护简单,操作工使用方便, 在空间狭小的恶劣工况下使用更具优势,非常符合钢厂需要。 2、本技术在操作臂的末端焊接一个增敏机构,增敏机构上再焊接一个弹片, 起到了放大信号的作用。传统检测方式直接将传感器安装在操作臂上,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非常微弱,甚至包含了大量的无用信号,本技术将传感器安装在振动弹片上,只要检测 到微弱的振动信号,弹片就会产生剧烈的振动,从而对信号起到放大作用,使传感器采集到 幅度更强的信号。 3、对增敏机构的形状不限,适应性强。 4、传感器安装于位于机械手最末端的增敏机构上,更加远离高温区,增加了传感 器的使用寿命。 5、屏蔽罩能有效隔离中间包的高温影响,在屏蔽罩内还通有压縮空气进行冷却,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可控制在几十度左右,保证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采集装置,用于在冶金过程中检测由大包通过长水口保护套管流到中间包的钢液所导致的长水口保护套管的振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增敏机构,固定在机械臂的末端或末端附近,包括传递并放大所述长水口保护套管的振动信号的弹片;传感器,用于检测经由所述簧片放大的振动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陆黄郁君李向前
申请(专利权)人:田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