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5426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对除湿转子的支撑切实,减少摇摆,将室内空气以及加热空气的泄漏抑制在最小限度的除湿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除湿机100具有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0内,形成有大开口部21的框架20、被固定于框架20的加热器单元30、被固定于加热器单元30的轴支承构件40、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轴支承构件40,覆盖大开口部21的全面的除湿转子50,形成通过除湿转子50的除湿风路和再生风路。通过除湿转子50的一部分,经由再生空气冷凝器60的再生空气返回到加热器单元30的再生空气循环风路是通过被固定在框架20上的再生用风扇壳体73形成,再生用风扇壳体73与加热器单元30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湿机,特别是具有旋转式的除湿构件的除湿机。
技术介绍
以往的除湿机具有分别形成着吸引室内空气的吸引口以及排出干 燥空气的排气口的主体壳体,以及将其内部划分成吸引口侧和排气口 侧的分隔板。然后,在分隔板上形成圆形的开口部,以覆盖该开口部 的方式,旋转自由地设置除湿转子。然后,形成从吸引口通过除湿转 子的 一部分到达排气口的除湿风路,和为了对被除湿转子吸附的水分 进行再生(解吸附),而通过除湿转子的一部分进行循环的再生循环风 路。另外,在分隔板的圃形的开口部一体地设置大致十字状的支撑臂, 在其交叉部(等同于开口部的中心)设置螺紋轴套,在该螺紋轴套上 轴支承着除湿转子。再生循环风路具有通过作为由支撑臂划分的扇形的范围(等同于大致1/4圆)的再生风路部,使再生空气从排气侧通过到吸气侧的再 生风扇、配置在排气侧的再生加热器、配置在吸气侧的冷凝器以及用 于使再生空气从吸气侧返回到排气侧的再生返回风路部。另一方面,除湿风路具有通过作为将三个由支撑臂划分的扇形的 范围(等同于大致1/4圆)组合的范围的除湿风路部,使室内空气从 吸气侧通过到排气侧的除湿风扇。另外,冷凝器被配置在除湿风路的 吸气侧,曝露于室内空气。除湿转子由沸石等构成,在常温下发挥吸湿性,吸附水分,另一 方面,在高温下发挥解吸附性,放出吸湿的水分,通过驱动马达緩慢 旋转。因此,在除湿转子通过除湿风路时,吸附(吸收)室内空气所 含的水分,使通过的室内空气干燥。另一方面,在除湿转子通过再生风路时,利用通过被加热的空气来解吸附(放出)所吸附的水分,使 通过的空气成为高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1日本专利第3857809号公报(第4-5页,图2 ) 但是,专利文献l所公开的除湿机,因为除湿转子由被固定在大致十字状的支撑臂的交叉部上的轴(螺紋轴套)支撑,所以,存在下述问题。(1) 因为支撑臂形成得很细,所以刚性小,容易产生变形。即, 因为分隔板是树脂制的注塑成型品,所以,尤其是支撑臂容易产生因 注塑成型造成的变形、因加热器单元的热等造成的变形。(2) 因此,被轴支承的除湿转子的安装轴(螺紋轴套)摇摆,在 除湿转子旋转时,与周围接触。(3) 另外,为了避免该接触,而将除湿转子和分隔板的间隔以及 除湿转子和加热器单元的间隙设置得大的情况下,空气从该间隙泄漏 增多。即,没有通过除湿转子的室内空气的短路现象、没有通过除湿 转子的加热空气的量(泄漏)增多。(4) 这样一来,由于供给到再生范围的加热空气的减少,在再生 风路中,除湿转子的温度没有上升,吸附(吸湿)的水分的放出减少。 另外,在除湿风路中,除湿转子的温度上升,除湿(吸湿)性能降低, 除湿能力降低,因此,主体壳体内的温度升高。(5) 另外,由于支撑臂,通气面积(与开口率相同)变窄。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产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切实地进行对除湿转子的支撑,减少摇摆,将室内空气以及加热空 气的泄漏抑制在最小限度,来提高除湿效率,节能性好的除湿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有关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具有 具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的主体壳体、 被固定在该主体壳体内,具备开口部的框架、 被固定于该框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热器单元、 被固定于该加热器单元的轴支承构件、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轴支承构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全面的除湿 转子、使在上述加热器单元中被加热,通过了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后 的再生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结露的再生空气冷凝器、形成从上述加热器单元开始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经由上 述再生空气冷凝器返回到上述加热器单元的再生空气循环风路的再生 空气循环构件、为了使上述除湿转子旋转而被固定在上述框架上的转子旋转构件、形成从上述吸气口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到达上述排气口 的除湿空气风路的除湿空气送风构件。 专利技术效果有关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是将轴支承构件固定于在框架上所固定的加 热器单元上,在该轴支承构件上,旋转自由地安装除湿转子,因此, 能够将除湿转子旋转时的"摇摆"抑制在最小。因此,由于能够使除湿转子和框架的间隔以及除湿转子和加热器 单元的间隙狭小,所以,能够将从该间隙的空气泄漏抑制在最小。这 样一来,由于提高了再生风路中的再生(等同于解吸附。将除湿转子 中所含的水分向通过的空气中放出)性能、除湿风路中的除湿(等同 于吸附。将通过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向除湿转子抽取)性能,所以, 能够进行室内空气的所希望的除湿,也不存在主体壳体内的温度升高 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撤去用于支撑除湿转子的支撑臂,所以,能够扩 大除湿风路以及再生风路的面积,同时,能够减小除湿风路以及再生 风路中的风路阻力。附图说明图1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侧视的剖视图。图2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俯视的剖视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框架)的立 体图。图4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加热器单元) 的后视图等。图5是分解表示图4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循环构 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l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轴支承构件) 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转子旋转构 件)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再生空气捕 集部)的正视图。图9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一个部件(再生空气冷 凝器)的正视图。符号说明10:主体壳体、11:吸气口、 12:排气口、 13:风向调整板、14: 集水盘、15:集水箱、20:框架、20a:外周凸缘、21:大开口部、21a: 大筒状部、21b:大筒状部圆环、21c:大筒状部圆环凸缘、21d:室内 空气用开口部、22:小开口部、22a:小筒状部、23:小凹部、24:设 置用座、30:加热器单元、31:发热体、32:加热器壳体、33:加热 器壳体背面部、34:加热器壳体侧面部、35:加热器壳体凸缘、35a: 圆弧状凸缘部、35b:矩形状凸缘部、35c:主要凸缘部、35d:矩形状 凸缘部、36:加热器壳体开口部、40:轴支承构件、41:螺钉、41a: 头部、41b:圆筒轴部、41c:螺紋部、42:保持器、42a:大直径部、 42b:小直径部、42c:螺钉、43:套筒、44:螺钉、50:除湿转子、 51:转子中心孔、52:转子中心部件、53:从动齿轮、54:外周支撑 框、55:外周按压框、60:再生空气冷凝器、61:再生空气流入口、 62:再生空气流出口、 63:冷凝水流出口、 70:再生空气循环构件、71:再生用送风风扇、72:再生用送风风扇马达、73:再生用送风风 扇壳体、73a:风扇壳体圆盘部、73b:风扇壳体吹出部、73c:风扇壳 体平面部、73d:风扇壳体流入口、 74:再生空气捕集部、75:捕集部 正面、76:捕集部侧面、77:捕集部凸缘、77a:捕集部凸缘圆弧部、 78:捕集部开口部、80:转子旋转构件、82:驱动马达、83:驱动齿 轮、84:驱动齿轮凸缘、84a:吸引面、卯除湿空气送风构件、91: 除湿空气送风风扇、100:除湿机。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图1~图9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图, 图l是侧视的剖视图,图2是俯视的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吸气口以及排气口的主体壳体、 被固定在该主体壳体内,具备开口部的框架、 被固定于该框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热器单元、 被固定于该加热器单元的轴支承构件、 旋转自由地安 装于该轴支承构件,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全面的除湿转子、 使在上述加热器单元中被加热,通过了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后的再生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结露的再生空气冷凝器、 形成从上述加热器单元开始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经由上述再生空气冷凝器 返回到上述加热器单元的再生空气循环风路的再生空气循环构件、 为了使上述除湿转子旋转而被固定在上述框架上的转子旋转构件、 形成从上述吸气口通过上述除湿转子的一部分,到达上述排气口的除湿空气风路的除湿空气送风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俊夫久下洋介柴田英雄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家用机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