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明江专利>正文

一种渔网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154 阅读:30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捕捞小形海洋作物的渔网,由网头组合、集水组合、网身和网尾组合依次连接而成;网头组合包括网耳、网框和伞形体,网耳、网框和伞形体依次连接而成,网耳开有系耳孔,系耳孔穿有拉耳绳,伞形体的底部边沿上设有若干个入水口;集水组合包括前节、后节,前节呈圆柱形,后节呈圆台形,前节连接网头组合的伞形体,后节与网身连接,网身呈圆台形;网尾组合包括内替、网尾,网尾和内替的一头一起连接网身的后部,网尾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尾绳,内替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替绳,网尾的长度大于内替,网尾和网身连接处固定一条拉尾绳,拉尾绳的另一端连接提示浮漂。该渔网操作方便,网口张开容易,不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不会因海水流向的变动而产生的反嚼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渔网,特别是一种长期放在海里,随海流变动用于捕捞虾皮、鳗苗等小形海洋作物的渔网。
技术介绍
浙闽一带的渔民捕捞虾皮、鳗苗等小型海洋作物的方法一直采用把渔网长期放在海里,随海流的流动被动式的捕捞。虽然这种捕捞方法被动,但其布网多、捕捞产量高、船只不用跑动、节省油料等优点,这几年来已渐取代过去的主动式捕捞。目前使用市场上的张网,不但要框竹、浮漂、坠子等辅助工具才能让网口张开,而且长期放在海里容易阻挡航线,对网和船只的安全都构成威胁。最重要的是海流流向的变动会使网发生反嚼,即网尾倒向网口,使得整张网乱成一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长期放在海里随海流的流动捕捞虾皮、鳗苗等小型海洋作物的渔网,它能避免采用框竹等辅助性工具才能让网口张开的麻烦,同时也不会因海水流向的变动而产生的反嚼现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捕捞小形海洋作物的渔网由网头组合、集水组合、网身和网尾组合依次连接而成;网头组合包括网耳、网框和伞形体,网耳、网框和伞形体依次连接而成,网耳开有系耳孔,系耳孔穿有拉耳绳,伞形体的底部边沿上设有若干个入水口;集水组合包括前节、后节,前节呈圆柱形,后节呈圆台形,前节连接网头组合的伞形体,后节与网身连接,网身呈圆台形;网尾组合包括内替、网尾,网尾和内替的一头一起连接网身的后部,网尾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尾绳,内替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替绳,网尾的长度大于内替,网尾和网身连接处固定一条拉尾绳,拉尾绳的另一端连接提示浮漂,在做好的渔网上沿网耳的边沿固定一条内根,使渔网成为整体受力。渔网在水流的作用下张开,一天24小时中海水有两次的潮涨潮落。当渔网固定在逆着潮流的方向设置时为顺流,此时水流的力量冲击网头,在伞形体的作用下潮流必然向网头的四周散开,网框和网耳在拉耳绳的作用下与潮流形成方向相反的拉力,在冲击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渔网展开。此时向四周散开的潮流在有足够高度的网耳和网框的阻挡下向入水口流进,小形鱼类也会随潮流进入入水口。水流在进入集水组合后只能向网身流去,这样潮流进入网身后会使得网身展开,网尾挺起。渔民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渔网时要配备一枚锚,锚绳扎牢四条拉耳绳,沿网耳的边沿固定的内根使网耳整体受力,同时在下网耳上要固定一定重量的坠子。捕捞时只需顺着拉尾绳提起网尾组合,松开系尾绳,取出海洋作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操作方便,网口张开容易,不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不会因海水流向的变动而产生的反嚼相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渔网在海中展开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网头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伞形体的展开图。图4是集水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网身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网尾组合的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渔网由网头组合A、集水组合B、网身C和网尾组合D依次连接而成。如图2所示,所述的网头组合A包括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依次连接而成,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由不渗水布料制作。网耳3起固定网身和起到护住水流的作用,网耳3的形状视具体要求而定,可以由若干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状不渗水布料缝制,等腰直角三角的底边与网框4连接,直角上开有系耳孔2,系耳孔2穿有拉耳绳1,本实施例中网耳3由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边是网框4的1/4,网耳3的每个直角上分别开上一个系耳孔2。网框4的形状为圆柱体,圆柱体的高为伞形体7直径的7%到10%,网框4设置在伞形体7的外围,目的在于使其有足够的高度用于阻挡潮流。伞形体7可以一次成型,也可以由若干片扇形状的不渗水布料缝制,本实施例由16片扇形状的不渗水布料缝制,在每个扇形片材的边沿上设有入水孔5,入水孔5上面放有塑料圈6,同时用开出的布条包上,让塑料圈6固定在扇形片材上构成入水口10,塑料圈6的作用是保证入水口形成,避免入水口跟集水组合贴近。伞形体的顶部稍有一定的圆弧状。入水口的孔径大小根据伞形体的比例大小设定,本实施例中入水孔5和塑料圈6的直径为20CM-25CM,分布在紧挨网框4的位置上,相邻的入水口之间保持5CM左右的距离。在伞形体7的作用下,渔网经水流冲击便能自动展开,同时水流会向伞形体7的四周流动,正当水流向伞形体7四周流动时被网耳3和网框4阻挡。而此时水流便会向入水口10集中,小型的海洋鱼类自然也会随水流进入入水口10。如图4所示,集水组合B包括前节8、后节9,前节8呈圆柱形,目的是保证水流进入网身后能在前节的阻拦下进入后节和网身,后节9呈圆台形,前节8连接网头组合A的伞形体7,后节9与网身C连接,集水组合的高度保持较小的一定量,目的在于保证网头组合和集水组合之间的空气和积水过量,以致影响本渔网在放入海中和提起过程中的负担。前节8、后节9采用不漏水布料制作,使用不漏水布料制作能让前节8集中起来的水流顺势集中到网身C。如图5所示,网身C呈圆台形,使用一种有一定网眼的聚乙烯网布缝制。如图6所示,网尾组合D包括内替11、网尾12。内替11采用网眼较大的网布制作,作用在于过滤杂物,使小型鱼类,特别是像鳗苗这样的作物能穿过内替11进入网尾12。内替11的一头连接网身C中的后部,另一头固定一条扎替绳13,扎替绳13的作用在于当渔网下海时扎牢内替11,保证杂物不会掉到网尾里。网尾12的一头连接网身C的后部,网尾12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尾绳16,网尾12的长度大于内替11,网尾12和网身C连接处固定一条拉尾绳14,拉尾绳14的另一端连接提示浮漂15,渔民在捕捞鳗苗等小型鱼类时拽住提示浮漂15,然后顺着拉尾绳14把内替11和网尾12一齐拉上来。网尾和内替在所使用的布料上都是聚乙烯渔网布,但内替由于其起到过滤的目的网眼在整张渔网中是最大的,相反网尾的网眼是最小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缝纫机缝制,其制作方法包括(1)、先在一条长度和伞形体底部周长相等的狭长的不渗水布料上紧挨着缝好网耳,网耳上分别开上一个系耳孔,本实施例采用宽是长的2%的不渗水布料;(2)再取若干份同等大小的扇形状不渗水布料,在每个扇形状不渗水布料的边沿开出若干个的入水孔,把塑料圈放在所开出的入水孔上,同时用开出的布条包上,让塑料圈固定在扇形体上,做好入水口,把做好入水口的扇形状不渗水布料在缝纫机上缝成伞形体,本实施例的伞形体的顶部稍有一定的圆弧状,入水孔和塑料圈的大小约20到25CM;(3)、在伞形体的外围即底部沿着周长连接上做好网耳的布条,即网框;(4)、在做好了的网框的相反方向,连接上集水组合中的前节,在前节的后面紧接上后节;(5)、用一定网眼的聚乙烯网布缝制网身;(6)、用网眼较大的网布按两个等腰梯形的形状缝制成内替,用两片长方形的网眼极小的网布制作网尾,在内替和网尾的尾部分别固定一条系尾绳,网尾长度大约是内替的2倍大小;(7)、在做好的渔网上沿网耳的边沿固定一条内根。内根为一条绳子,使得渔网成为整体受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渔网,其特征是所述的渔网由网头组合(A)、集水组合(B)、网身(C)和网尾组合(D)依次连接而成,网头组合(A)包括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依次连接而成,网耳(3)开有系耳孔(2),系耳孔(2)穿有拉耳绳(1),伞形体(7)的底部边沿上设有若干个入水口(10),集水组合(B)包括前节(8)、后节(9),前节(8)呈圆柱形,后节(9)呈圆台形,前节(8)连接网头组合(A)的伞形体(7),后节(9)与网身(C)连接,网身(C)呈圆台形,网尾组合(D)包括内替(11)、网尾(12),网尾(12)和内替(11)的一头一起连接网身(C)的后部,网尾(12)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尾绳(16),内替(11)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替绳(13),网尾(12)的长度大于内替(11),网尾(12)和网身(C)连接处固定一条拉尾绳(14),拉尾绳(14)的另一端连接提示浮漂(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渔网,其特征是所述的渔网由网头组合(A)、集水组合(B)、网身(C)和网尾组合(D)依次连接而成,网头组合(A)包括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网耳(3)、网框(4)和伞形体(7)依次连接而成,网耳(3)开有系耳孔(2),系耳孔(2)穿有拉耳绳(1),伞形体(7)的底部边沿上设有若干个入水口(10),集水组合(B)包括前节(8)、后节(9),前节(8)呈圆柱形,后节(9)呈圆台形,前节(8)连接网头组合(A)的伞形体(7),后节(9)与网身(C)连接,网身(C)呈圆台形,网尾组合(D)包括内替(11)、网尾(12),网尾(12)和内替(11)的一头一起连接网身(C)的后部,网尾(12)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尾绳(16),内替(11)的另一头固定一条扎替绳(13),网尾(12)的长度大于内替(11),网尾(12)和网身(C)连接处固定一条拉尾绳(14),拉尾绳(14)的另一端连接提示浮漂(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网,其特征是所述的网耳(3)由若干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状不渗水布料缝制,等腰直角三角的底边与网框(4)连接,直角上开有系耳孔(2),系耳孔(2)穿有拉耳绳(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渔网,其特征是所述的伞形体(7)由若干片扇形状的不渗水布料缝制,在每个扇形片材的边沿上设有入水孔(5),入水孔(5)上面放有塑料圈(6),塑料圈(6)固定在扇形片材上构成入水口(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网,其特征是所述的入水孔(5)和塑料圈(6)的直径为20CM-25CM,分布在紧挨网框(4)的位置上,相邻的入水口之间保持5CM左右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渔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明江
申请(专利权)人:罗明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