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06989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22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及装置,所述系统包括:颅骨待去除骨瓣定位单元,用于将预设导板放置在受试者颅骨待去除骨瓣表面,在颅骨骨瓣表面标记出与导板完全一致的闭合区域,所述闭合区域的骨瓣为待去除骨瓣;肿瘤切除单元,用于去除所述待去除骨瓣形成缺损口,通过所述缺损口切除肿瘤;缺损口修复单元,用于将预设缺损口假体铺设在颅骨表面且封堵于缺损口,将预设缺损口假体固定在缺损口,完成修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打破常规颅底骨修复的思路,由颅骨缺失后二次手术修复修改为在Ⅰ期切除肿瘤的同时即进行颅底骨修复,显著改善二次手术修复术后颅骨缺失多,肌肉失去附着,因此造成术后积液、肌肉萎缩、外形改变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神经外科颅骨修复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及装置。


技术介绍

1、在神经外科领域,出现如下创伤或疾病时,需对颅骨施行切除以及修复手术:a.头部外伤;b.颅内感染或肿瘤;c.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d.颅骨畸形等。颅骨缺损后为了恢复颅腔密闭性以及防止出现进一步的神经系统症状,需行颅骨缺损修复术。

2、临床工作中发现,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手术处理较为复杂,因为该部位的特殊性,手术时多采用远外侧入路或者经迷路入路等,需要处理颅底骨质,同时对于附着于颅骨的肌肉会产生影响;术后复查时ct及mri上表现为颅骨缺失,肌肉萎缩进而导致出现术区的积液等表现,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出现颈部明显不适、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而对于cpa等后颅窝入路手术患者,因为颅骨及肌肉较少受累,则较少出现颈部不适的症状;基于上述,提出一种在ⅰ期切除肿瘤的同时即进行颅底骨修复,以解决或者减缓目前颅骨缺失后二次手术修复后出现的颅骨缺失、肌肉萎缩进而导致出现术区积液的现象以及患者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始颅骨三维模型中设置病变部位对应的待去除骨瓣时,根据模型中包括静脉结构、神经、穿行骨孔中的任一种或几种位置确定所述待去除骨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入路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远外侧入路、经迷路入路;可选的,所述远外侧入路包括:经典远外侧、耳后弧形远外侧经髁旁入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始颅骨三维模型中设置病变部位对应的待去除骨瓣时,根据模型中包括静脉结构、神经、穿行骨孔中的任一种或几种位置确定所述待去除骨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入路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远外侧入路、经迷路入路;可选的,所述远外侧入路包括:经典远外侧、耳后弧形远外侧经髁旁入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颅骨缺损口假体基于所述预设导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ⅰ期术中颅底骨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缺损口假体上设置有根据附着在原始颅骨上的肌肉位置确定的锚定点,所述锚定点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旺马顺昌李江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