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睡枕,具体涉及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
技术介绍
1、医学研究证明,睡眠打鼾是一个损害健康、具有潜在危险的疾患,夜间反复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对于大多数轻、中度鼾症人群,多采用辅助睡眠器具,以达到改善睡眠姿势、减少或防止睡眠呼吸低通气状况的发生,从而衍生了鼾症气囊调节枕,目前,常规的鼾症气囊调节枕所采用的方式为抬高颈部,当抬高颈部使头部呈现后仰状态时,能够最大扩开头部的气管鼻囊呼吸道,令其难以发出鼾声,但是,长时间抬高颈部,不仅存在不适与易令颈椎呈不正常的弯曲,同时,还会令肌肉紧张,使使用者无法安稳睡眠,有研究表明,侧头睡觉时,松弛的肌肉会倾向一边,比较不会堵住呼吸道,可有效改善打鼾的情况,且更贴近自然睡眠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内部空腔中设置有隔音层、蓄电池与微型充气泵,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操作面板、拾音器、卷线器、枕底气囊与蜂鸣器,所述枕底气囊上设置有头枕与颈枕,所述头枕中设置有头托气囊、陀螺仪加速度模块与压力检测仪,所述微型充气泵通过气管与枕底气囊及头托气囊相连,且气管与枕底气囊和头托气囊的连接处皆设置有电磁阀。
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推动使用者头部侧倾,并对侧倾的头部进行支撑,可在有效改善打鼾情况的同时,令使用者更贴近自
4、为了便于对头枕与颈枕的使用高度进行调节: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的内部空腔位于底座一侧,而底座另一侧顶壁则设置有枕底气囊。
6、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枕底气囊的设立,可便于当启动抬高功能时,微型充气泵能够在枕底气囊的电磁阀开启后,经气管向其内部充放气体,以便根据使用者使用需求,对头枕与颈枕的使用高度进行调节。
7、为了便于使用者头颈部的枕卧: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枕设置于枕底气囊的顶壁后部,而颈枕则位于枕底气囊的顶壁前部,且头枕的形状为工字型。
9、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头枕与颈枕的设立,可便于使用者头颈部的枕卧。
10、为了便于抬高头枕侧端,对其进行角度调节: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托气囊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头托气囊分别设置于头枕的内端两侧。
12、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头托气囊的设立,可便于当启动侧倾功能时,微型充气泵能够在头托气囊的电磁阀开启后,经气管向其内部充入气体,以便带动头枕一侧抬高进行角度调节,从而辅助使用者头部侧倾,并对侧倾的头部进行支撑。
13、为了便于对头枕抬高角度进行监测,以及根据使用者头部方向,推动其头部向相反方向倾斜: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头托气囊顶壁的头枕中、皆设置有陀螺仪加速度模块与压力检测仪。
15、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陀螺仪加速度模块的设立,可便于在头枕侧端抬高时,监测其抬高角度,以便确保推动到达合适位置,通过压力检测仪的设立,可便于检测压力,知道使用者头部朝向,当其头部朝右时,能够向右侧头托气囊内部充气,使其膨胀后,抬高头枕右侧,推动使用者头部朝左侧倾斜,同理反向操作,即能够推动使用者头部朝右侧倾斜。
16、为了便于对使用者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卷线器中收卷有导线,且导线一端与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相连,另一端则贯穿底座与操作面板相连。
18、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卷线器的设立,可便于对导线进行收卷,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的设立,可便于使用者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环绕于其手腕处,能够对其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由此识别使用者鼾症的通气状态。
19、为了便于对各项功能进行操控设定: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面板设置于远离头枕的底座另一侧顶壁,且操作面板与蓄电池、微型充气泵、拾音器、陀螺仪加速度模块、压力检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蜂鸣器均为电性连接。
21、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操作面板的设立,既能够便于使用者直接按动其上操作按钮,对各项功能进行操控设定,又能够在拾音器监测到使用者鼾声时,根据压力检测仪检测到使用者的头部方向,操作面板控制对应方向头托气囊电磁阀的开启,由微型充气泵经气管向头托气囊内充入气体,使其膨胀抬高头枕当前侧后,能够辅助推动使用者头部向相反方向倾斜,改善其打鼾情况,当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监测到使用者血氧饱和度为重度,通气状态存在呼吸暂停症状时,操作面板在接收到电信号后,能够立即控制蜂鸣器开启,令其发出警示音叫醒使用者,通过蓄电池的设立,可便于为各电力元件提供电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内部空腔中设置有隔音层(2)、蓄电池(3)与微型充气泵(4),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操作面板(5)、拾音器(6)、卷线器(7)、枕底气囊(8)与蜂鸣器(16),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底气囊(8)上设置有头枕(9)与颈枕(10),所述头枕(9)中设置有头托气囊(11)、陀螺仪加速度模块(12)与压力检测仪(13),所述微型充气泵(4)通过气管与枕底气囊(8)及头托气囊(11)相连,且气管与枕底气囊(8)和头托气囊(11)的连接处皆设置有电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空腔位于底座(1)一侧,而底座(1)另一侧顶壁则设置有枕底气囊(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9)设置于枕底气囊(8)的顶壁后部,而颈枕(10)则位于枕底气囊(8)的顶壁前部,且头枕(9)的形状为工字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托气囊(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头托气囊(11)分别设置于头枕(9)的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头托气囊(11)顶壁的头枕(9)中、皆设置有陀螺仪加速度模块(12)与压力检测仪(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器(7)中收卷有导线(14),且导线(14)一端与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15)相连,另一端则贯穿底座(1)与操作面板(5)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面板(5)设置于远离头枕(9)的底座(1)另一侧顶壁,且操作面板(5)与蓄电池(3)、微型充气泵(4)、拾音器(6)、陀螺仪加速度模块(12)、压力检测仪(13)、血氧饱和度监测手环(15)、蜂鸣器(16)均为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内部空腔中设置有隔音层(2)、蓄电池(3)与微型充气泵(4),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操作面板(5)、拾音器(6)、卷线器(7)、枕底气囊(8)与蜂鸣器(16),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底气囊(8)上设置有头枕(9)与颈枕(10),所述头枕(9)中设置有头托气囊(11)、陀螺仪加速度模块(12)与压力检测仪(13),所述微型充气泵(4)通过气管与枕底气囊(8)及头托气囊(11)相连,且气管与枕底气囊(8)和头托气囊(11)的连接处皆设置有电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空腔位于底座(1)一侧,而底座(1)另一侧顶壁则设置有枕底气囊(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鼾症气囊调节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9)设置于枕底气囊(8)的顶壁后部,而颈枕(10)则位于枕底气囊(8)的顶壁前部,且头枕(9)的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帝,汪晓凯,杜亚婷,赵坤,刘瑞昌,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