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储能机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及双电源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1、中国专利cn105428109au公开一种两位置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其存在以下问题:
2、1.合闸时合闸一侧连杆摆动角度大,过死点到位时冲击大,造成触头弹跳严重,开关在进行带载接通时触头烧蚀严重,造成开关电气寿命下降;
3、2.分闸时元件带动连杆动作进而驱动方轴动作时有空行程,这一过程触头终压力减小温度升高影响开关分断性能;分闸时若合闸对面一侧先动机构有卡死风险。
4、中国专利cn214848453u公开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其存在以下问题:
5、1.常备用合分闸机构共用一组弹性元件,因此在转换过程中弹性元件变形量会很大对弹性元件要求高,易疲劳,整个机构机械寿命降低。
6、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需要自动转换开关电器通过无关人力的方式实现负载与常用及备用电源的接通,这两种转换操作完成后对应着操作机构的两个位置。针对以上问题和要求,有必要研究一种新型的双位置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实现此类转换过程,并且使用寿命长机构运行稳定。
7、因次,本专利技术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转换速度快、并在合闸后中心连杆与转轴连杆达到一锐角角度,使机构不会因外力斥开,满足机构在合闸后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此关键性设计也会在分闸过程初期让方轴始终保持在合闸状态,不会让触头因为终压力减小造成触头斥开和跳动,从而降低触头温度快速升高和触点烧蚀风险的储能机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机构、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及双电源转换开关,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储能机构,包括:常用储能组件和备用储能组件,所述常用储能组件和所述备用储能组件可活动连接;
4、所述常用储能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安装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靠近第一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轴连接,
5、所述备用储能组件包括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二弹性件,第三连杆的上端与安装板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四连杆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连接;
6、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彼此靠近端通过第三连接轴转动连接,
7、还包括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用于传递运动连接主回路中触头模块完成转换动作;
8、所述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连杆、第二转轴连杆、第一中心连杆和第二中心连杆,所述第一中心连杆和第二中心连杆的下端位于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连接处外侧、且所述第一中心连杆和第二中心连杆的下端安装在第三连接轴上,所述第一中心连杆和第二中心连杆的上端分别与安装板固定;
9、所述第一转轴连杆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连杆的外侧,所述第二转轴连杆位于所述第二中心连接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杆安装第三连接轴的两端,第三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杆、第二转轴连杆滑动连接;
10、合闸后所述第一中心连杆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二中心连杆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杆自锁角度为锐角;当储能机构动作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同时作用。
11、进一步,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二转轴连杆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垂直连接。
12、进一步,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方孔和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方孔的上方。
13、进一步,所述第一中心连杆与所述第二中心连杆和所述第一转轴连杆与第二转轴连杆的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14、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均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且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相互靠近端。
15、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为弯弧状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16、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均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的上端、且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一端。
17、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包括一对安装板、储能组件、杠杆组件和线圈组件,一对所述安装板对称设置、且所述安装板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储能组件和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间距内,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储能组件的下方、并与所述储能组件连接;
18、所述杠杆组件包括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所述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上侧两端,所述第一杠杆和所述第二杠杆的两侧通过铆钉可转动安装在安装板上,
19、还包括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分别位于安装板的外侧、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连接;
20、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常用储能组件的下方、且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杠杆连接,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备用储能组件的下方、且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二杠杆连接;
21、还包括一组第一线圈连杆和一组第二线圈连杆,所述第一线圈连杆和第二线圈连杆均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外侧,且所述第一线圈连杆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杠杆和所述第二杠杆上的第一铆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线圈连杆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连接。
22、进一步,整体操作体机构高度为110.5mm。
2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上述储能机构和操作机构。
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5、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方轴的变径设计,优化中心连杆及转轴连杆的尺寸及定位让整体机构高度更低体积更小铁芯行程更短,该设计铁芯行程仅有13mm,机构高度仅有110.5mm;
26、本专利技术由于设置的两侧杠杆及联动件,通过其中一侧杠杆摆动带动常用储能组件和备用储能组件完成转换动作,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共同作用于一对中心连杆和一对转轴连杆上,当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任意一个失效时也能够完成开关的转换动作,从而机构不存再卡死问题;
27、常备用两侧分别设置有弹性元件,因此在合分闸过程中弹性元件变形量会相对减少,并且在合闸时改善了机构使其冲击降低,提升了弹性元件和开关的使用寿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机构动作时两侧弹性件同时作用,也会让转换动作更迅速转换时间更短,并且让其受力均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常用储能组件和备用储能组件,所述常用储能组件和所述备用储能组件可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二转轴连杆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垂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方孔和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方孔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连杆与所述第二中心连杆和所述第一转轴连杆与第二转轴连杆的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均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且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相互靠近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为弯弧状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均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的上端、且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一端。
8.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安装板、储能组件、杠杆组件和线圈组件,一对所述安装板对称设置、且所述安装板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储能组件和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间距内,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储能组件的下方、并与所述储能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整体操作体机构高度为110.5mm。
10.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储能机构或操作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常用储能组件和备用储能组件,所述常用储能组件和所述备用储能组件可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连杆和第二转轴连杆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垂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方孔和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方孔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连杆与所述第二中心连杆和所述第一转轴连杆与第二转轴连杆的大小相等、结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均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且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相互靠近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磊,张楠,肖璐,董国超,孙立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元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