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632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10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包括主体组件、包括纵梁本体和加强块,加强块位于纵梁本体外侧;锁紧组件,设置于加强块上,包括锁定件、转动件、挤压件、触发件以及限位件,锁定件位于加强块内,转动件设置于锁定件一侧,挤压件位于锁定件一侧,触发件设置于挤压件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锁紧组件的设置,用于将加强块与纵梁本体连接固定,且当纵梁本体受到撞击时,还可增加加强块与纵梁本体连接的紧固力,以此避免加强块会在纵梁本体外侧发生移动,无法充分发挥加强作用的情况,同时能够均匀分散撞击时产生的应力,避免了局部区域的过早疲劳和损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架纵梁,特别是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


技术介绍

1、车架纵梁通常是沿着车辆纵向延伸的主要承载部件,而变截面车架纵梁与传统等截面纵梁不同,其截面形状和尺寸在纵梁的长度方向上是变化的,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车架在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例如在受力较大的部位,纵梁的截面可以增大,以提供更强的承载能力;而在受力较小的部位,适当减小截面尺寸,从而实现减重和优化材料利用,纵梁在改变截面时,可以通过额外加装加强板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灵活,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后期进行加装,现有技术中纵梁在额外加装加强板时,大多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螺栓连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这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的过早疲劳和损坏,且当纵梁受到撞击时,若是无法提高加强板与纵梁连接的紧固力,则会导致加强板与纵梁的连接失效,无法充分发挥加强作用,同时纵梁和加强板可能会相对位移较大,从而导致车架结构变形更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变截面车架纵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3、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纵梁在额外加装加强板时,大多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螺栓连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这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的过早疲劳和损坏,且当纵梁受到撞击时,若是无法提高加强板与纵梁连接的紧固力,则会导致加强板与纵梁的连接失效,无法充分发挥加强作用,同时纵梁和加强板可能会相对位移较大,从而导致车架结构变形更严重。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其包括,主体组件、包括纵梁本体和加强块,所述加强块位于所述纵梁本体外侧;

5、锁紧组件,设置于所述加强块上,包括锁定件、转动件、挤压件、触发件以及限位件,所述锁定件位于所述加强块内,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锁定件一侧,所述挤压件位于所述锁定件一侧,所述触发件设置于所述挤压件内,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触发件一侧。

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锁定件包括第一夹板、插杆以及缓冲垫,所述加强块内开设有活动腔室,所述第一夹板位于所述活动腔室内,所述插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一侧,所述缓冲垫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一侧,所述纵梁本体上开设有插孔,所述插杆插接于所述插孔内。

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锁定件还包括第二夹板和挤压板,所述第二夹板位于所述活动腔室内,所述挤压板一侧与所述第一夹板固定,所述第二夹板一侧两端均呈倾斜状。

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弹簧、螺纹套以及螺纹柱,所述第一弹簧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一侧,所述螺纹套一侧与所述第一弹簧固定,所述螺纹柱转动连接于所述加强块内。

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挤压件包括活动框、挤压块、受力块以及定位框,所述活动框位于所述第一夹板一侧,所述挤压块固定于所述活动框一侧,所述受力块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一侧,所述定位框固定于所述活动腔室内,所述活动框与所述定位框内活动连接。

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挤压块两侧均呈倾斜状,所述受力块一侧呈倾斜状。

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触发件包括感应块和受力板,所述感应块位于所述活动框内,所述受力板固定于所述活动框内,所述受力板的数量有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活动框内部两侧。

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触发件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感应块和所述受力板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感应块两侧。

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杆、限位块以及第三弹簧,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定位框内壁固定,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固定杆内,所述第三弹簧固定于所述限位块底部。

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变截面车架纵梁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还包括挤压杆、第四弹簧以及固定块,所述挤压杆插接于所述固定杆内,所述第四弹簧固定于所述固定杆一侧,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挤压杆外侧,所述挤压杆一端插接于所述受力板内,且延伸至所述受力板一侧。

15、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锁紧组件的设置,用于将加强块与纵梁本体连接固定,且当纵梁本体受到撞击时,还可增加加强块与纵梁本体连接的紧固力,以此避免加强块会在纵梁本体外侧发生移动,无法充分发挥加强作用的情况,同时能够均匀分散撞击时产生的应力,避免了局部区域的过早疲劳和损坏的情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203)包括活动框(2031)、挤压块(2032)、受力块(2033)以及定位框(2034),所述活动框(2031)位于所述第一夹板(2011)一侧,所述挤压块(2032)固定于所述活动框(2031)一侧,所述受力块(2033)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011)一侧,所述定位框(2034)固定于所述活动腔室(102-1)内,所述活动框(2031)与所述定位框(2034)内活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块(2032)两侧均呈倾斜状,所述受力块(2033)一侧呈倾斜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204)包括感应块(2041)和受力板(2042),所述感应块(2041)位于所述活动框(2031)内,所述受力板(2042)固定于所述活动框(2031)内,所述受力板(2042)的数量有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活动框(2031)内部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204)还包括第二弹簧(2043),所述第二弹簧(2043)两端分别与所述感应块(2041)和所述受力板(2042)固定,所述第二弹簧(2043)的数量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感应块(2041)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05)包括固定杆(2051)、限位块(2052)以及第三弹簧(2053),所述固定杆(2051)一端与所述定位框(2034)内壁固定,所述限位块(2052)位于所述固定杆(2051)内,所述第三弹簧(2053)固定于所述限位块(2052)底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05)还包括挤压杆(2054)、第四弹簧(2055)以及固定块(2056),所述挤压杆(2054)插接于所述固定杆(2051)内,所述第四弹簧(2055)固定于所述固定杆(2051)一侧,所述固定块(2056)固定于所述挤压杆(2054)外侧,所述挤压杆(2054)一端插接于所述受力板(2042)内,且延伸至所述受力板(2042)一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件(203)包括活动框(2031)、挤压块(2032)、受力块(2033)以及定位框(2034),所述活动框(2031)位于所述第一夹板(2011)一侧,所述挤压块(2032)固定于所述活动框(2031)一侧,所述受力块(2033)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板(2011)一侧,所述定位框(2034)固定于所述活动腔室(102-1)内,所述活动框(2031)与所述定位框(2034)内活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块(2032)两侧均呈倾斜状,所述受力块(2033)一侧呈倾斜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截面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204)包括感应块(2041)和受力板(2042),所述感应块(2041)位于所述活动框(2031)内,所述受力板(2042)固定于所述活动框(2031)内,所述受力板(2042)的数量有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活动框(2031)内部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加斌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众如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