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1、混合动力车辆中,发动机主要为车辆提供动力或补能,发动就正常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废热,而混合动力车辆的座舱采暖和电池加热均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发动机余热利用成为了重要的节能措施。
2、现有的发动机余热利用方案通过在暖风回路中设置一个电子水泵为冷却液的循环提供动力源,通过设置一个四通换向阀控制是否利用发动机余热,以及设置三通阀调节座舱和电池包的加热量分配比例。上述方案增加了零件成本,提高了车辆座舱集成布置的困难度。
3、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旨在提高车辆热管系统的集成度,提升车辆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回路、暖风制热回路和电池回路;所述发动机回路包括发动机水泵、发动机气缸以及发动机温控单元,所述发动机水泵和所述发动机气缸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所述发动机温控单元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发动机气缸通过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发动机水泵通过第三管道连接;所述暖风制热回路包括截止阀、水加热器、前暖风芯和第四管道,所述第四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发动机气缸、所述截止阀、所述加热器、所述前暖风芯以及所述第二入口;所述电
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回路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定发动机回路中的发动机的水温,用于判定发动机的工作进入小循环还是大循环,保证发动机能够正常地工作,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温控单元还包括第二出口;所述发动机回路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出液端与所述发动机水泵通过所述第三管道连接,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防止发动机过热。
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回路还包括电池冷却器、四通阀、第一水泵和电池包,所述三通阀还包括第三接口,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且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三通阀、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电池包之间形成循环回路,为混合动力车辆的启动提供能量,通过三通阀的切换,能够选择电池包是否需要进行加热。
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驱及功率电子回路,所述电驱及功率电子回路包括电源装置、电驱装置、水冷中冷器、第二水泵、第二散热器、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述水冷中冷器、所述第二水泵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通过第七管道连接为循环回路,所述第八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四通阀、所述电源装置和所述电驱装置,且与所述第七管道连接于所述水冷中冷器与所述第二水泵之间。通过第二散热器能够降低电驱装置和电源装置的温度,避免电驱装置和电源装置过热。
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及功率电子回路还包括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四通阀之间,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驱装置和电源装置的散热效果。
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制冷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膨胀阀、蒸发器和第一冷媒管道,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膨胀阀和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一冷媒管道依次连接为循环回路,能够调节车内温度,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
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二膨胀阀、第二冷媒管道和第三冷媒管道,所述第二膨胀阀设置于所述第三冷媒管道上,所述第三冷媒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膨胀阀之间,所述第三冷媒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冷却器相连,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冷媒出液端通过所述第二冷媒管道与所述第一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以实现对动力电池的冷却,提高压缩机的利用率。
1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媒管道上。所述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能够测定进入通过蒸发器后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以实现压缩机功率的精确控制。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能够测定通过电池冷却器后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提高压缩机功率控制的精确度。
12、本申请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用于实现车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热分配控制。车辆热管理系统集成度高,能够提升机舱的利用率,满足多种形式的混合动力总成的机舱设计。
13、有益效果:
14、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通过设置发动机温控单元,并且通过第四管道串联发动机缸体、暖风制热回路和发动机温控单元,使得发动机回路和暖风制热回路耦合,满足混合动力车辆多种工作模式下的座舱采暖需求和动力电池加热要求,通过发动机水泵,能够实现车辆对发动机余热的利用,不需要在暖风制热回路中增设水泵;通过在暖风制热回路上靠近发动机气缸的位置处设置截止阀,能够替代在暖风制热回路上设置四通阀和三通阀,实现车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热分配;减少了零件的使用,简化了设备的结构,提高了设备的集成度。
15、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混合车辆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高,座舱的空间利用率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回路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定发动机回路中的发动机的水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温控单元还包括第二出口;所述发动机回路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出液端与所述发动机水泵通过所述第三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回路还包括电池冷却器、四通阀、第一水泵和电池包,所述三通阀还包括第三接口,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且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三通阀、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电池包之间形成循环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及功率电子回路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还包括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媒管道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用于实现车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热分配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回路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定发动机回路中的发动机的水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温控单元还包括第二出口;所述发动机回路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出液端与所述发动机水泵通过所述第三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回路还包括电池冷却器、四通阀、第一水泵和电池包,所述三通阀还包括第三接口,所述电池冷却器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且所述电池冷却器、所述三通阀、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电池包之间形成循环回路。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朱辉,孙思航,胡珂,张凯,曾志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