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0403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用以驱动一负载,该负载包含一第一负载端及一第二负载端,该输出驱动电路包含有一电压输出驱动器、一第一电阻、一第二电阻、一第一电流源、一第二电流源、一第三电流源及一第四电流源。该电压输出驱动器是用以提供一输出电压。该第一电阻及该第二电阻是用来匹配该负载。其中,当该输出电压为正时,该第一电流源及该第二电流源是开启,该第三电流源及该第四电流源是关闭;当该输出电压为负时,该第一电流源及该第二电流源是关闭,该第三电流源及该第四电流源是开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指一种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尤指一种可减少功率的消耗,达到电路较佳化的输出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目前有线网络 大都使用RJ-45双绞线电缆来传输,而传输的规格分为10Base-T、 100Base-T及1000Base-T 三种,三者的传输速率分别为10Mb/s、100Mb/s及1Gb/s。相应三个不同规格的传输速率,以 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的设计也变得更具挑战性。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的用于以太网络收发器的一输出驱动电路10的示意图。 如图l所示,输出驱动电路10包含一共模(common mode)电压驱动器102、电阻值相同的电 阻104、106、一第一电流源108、一第二电流源110、一第三电流源112、一第四电流源114、 一电压源VDD及一负载&,其中,共模电压驱动器102是用以提供一输出电压V。UT ;第一电 流源108及第二电流源110是用以于输出电压V。UT为正时提供21的驱动电流,第三电流源 112及第四电流源114是用以于输出电压V。UT为负时提供21的驱动电流,二分之一的驱动 电流(即I)是流经负载&,另外二分之一的驱动电流是流经电阻104、106及共模电压驱 动器102。此外,第一电流源108、第二电流源110、第三电流源112及第四电流源114的跨 压皆为Vdsat。当输出电压V。uT为正时,第一电流源108及第二电流源110为开启,第三电流 源112及第四电流源114为关闭,此时输出驱动电路10所需的操作电流为21,操作电压为 (V。UT+2Vdsat);当输出电压V。uT为负时,第一电流源108及第二电流源110为关闭,第三电流 源112及第四电流源114为开启,此时输出驱动电路10所需的操作电流为21,操作电压为 (V。UT+2Vdsat)。也就是说,在两种情形下,输出驱动电路10所需的操作电流皆为21,操作电 压皆为(V。UT+2Vdsat)。 请参考图2,图2为现有的用于以太网络收发器的另一输出驱动电路20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输出驱动电路20包含一电压输出驱动器202、电阻值相同的电阻204、206及一 负载&。其中,电阻204、206及负载&的值是分别与图1的电阻104、106及负载&的值相 同。在图2中,与图1相同,流经负载&的电流为I ,因此,流经整个回路的电流即为I ,而电 流流经电阻204、206所产生的跨压是与图1相同,皆为V。UT(因为两图的电阻值及流经电阻 的电流值皆相同的缘故)。因此,在图2中,电压输出驱动器202必须提供电阻204、206的 跨压V。UT及负载&的跨压V。UT,亦即2V。UT,而电压输出驱动器202还需要2Vdsat的输出缓冲 电压。所以,总结来说,输出驱动电路20所需的操作电压为(2V。uT+2V^t),所需的操作电流 为I。 比较图1及图2可知,图1的输出驱动电路10所需的操作电流为21,此操作电流 的值太大会消耗较多的功率,而图2的输出驱动电路20所需的操作电流虽仅为I,但其所需 的操作电压为2V。uT+2V^t,相较于图1来说,多出了 V。UT。因此,前述两个先前技术仍有改进 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 路,以改进前述先前技术的缺点。 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用以驱动一负载,该 负载包含一第一负载端及一第二负载端。该输出驱动电路包含有一电压输出驱动器,包含 一第一输出端及一第二输出端,用以提供一输出电压;一第一电阻,耦接于该第一输出端与 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匹配该负载;一第二电阻,耦接于该第二输出端与该第二负载端之 间,用来匹配该负载;一第一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电压源,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电阻与 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一第一电流;一第二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另一端 耦接于该第二电阻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该第一电流;一第三电流源,其一端耦接 于该电压源,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二电阻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一第二电流;以及一 第四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电阻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 提供该第二电流。其中,当该输出电压为正时,该第一电流源及该第二电流源是开启,该第 三电流源及该第四电流源是关闭;当该输出电压为负时,该第一电流源及该第二电流源是 关闭,该第三电流源及该第四电流源是开启。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用于以太网络收发器的一输出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用于以太网络收发器的另一输出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输出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电压输出驱动器的电路实现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考图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输出驱动电路30的示意图。输出驱动电路 30是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且用以驱动一负载&,负载I^可为一传输线(transmission line),且包含一第一负载端300及一第二负载端301。输出驱动电路30包含一电压输出驱 动器302、一第一电阻304、一第二电阻306、一第一电流源308、一第二电流源310、一第三电 流源312及一第四电流源314。电压输出驱动器302包含一第一输出端3020及一第二输 出端3022,用以提供一输出电压V。UT。第一电阻304耦接于第一输出端3020与第一负载端 300之间,用来匹配负载&。第二电阻306耦接于第二输出端3022与第二负载端301之间, 其功用与第一电阻304相同,皆是用以匹配负载&,且其电阻值较佳地是与第一电阻304的 电阻值相同,如50欧姆。第一电流源308的一端耦接于一电压源VDD,另一端耦接于第一 电阻304与第一负载端300之间,用以提供电流值为I的电流。第二电流源310的一端耦 接于一接地端GND,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电阻306与第二负载端301之间,其功用与第一电流 源308相同,皆是用以提供电流值为I的电流。第三电流源312的一端耦接于电压源VDD, 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电阻306与第二负载端301之间,用来提供电流值为I的电流。第四电 流源314的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GND,另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304与第一负载端300之间, 用来提供电流值为I的电流。较佳地,第一电流源308、第二电流源310、第三电流源312及第四电流源314皆为电流镜(current mirror)电流源。其中,当输出电压V。UT为正时,第 一电流源308及第二电流源310是开启,第三电流源312及第四电流源314是关闭;当输出 电压V。UT为负时,第一电流源308及第二电流源310是关闭,第三电流源312及第四电流源 314是开启。由于输出电压V。UT为正或为负时的电路运作原理相似,因此,以下以输出电压 V。UT为正的情况来做说明,输出电压V。UT为负的情况可依此类推。 当输出驱动电路30工作时,电流由第一电流源308输出,在一节点N时,由于第一 电阻304、电压输出驱动器302、第二电阻306三者所构成的回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用以驱动一负载,该负载包含一第一负载端及一第二负载端,该输出驱动电路包含有:一电压输出驱动器,包含一第一输出端及一第二输出端,用以提供一输出电压;一第一电阻,耦接于该第一输出端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匹配该负载;一第二电阻,耦接于该第二输出端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匹配该负载;一第一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电压源,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电阻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一第一电流;一第二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二电阻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该第一电流;一第三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该电压源,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二电阻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一第二电流;以及一第四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电阻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该第二电流;其中,当该输出电压为正时,该第一电流源及该第二电流源是开启,该第三电流源及该第四电流源是关闭;当该输出电压为负时,该第一电流源及该第二电流源是关闭,该第三电流源及该第四电流源是开启。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应用于一以太网络收发器的输出驱动电路,用以驱动一负载,该负载包含一第一负载端及一第二负载端,该输出驱动电路包含有一电压输出驱动器,包含一第一输出端及一第二输出端,用以提供一输出电压;一第一电阻,耦接于该第一输出端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匹配该负载;一第二电阻,耦接于该第二输出端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匹配该负载;一第一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电压源,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电阻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一第一电流;一第二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二电阻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该第一电流;一第三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该电压源,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二电阻与该第二负载端之间,用来提供一第二电流;以及一第四电流源,其一端耦接于一接地端,另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电阻与该第一负载端之间,用来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智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