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5969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应力波测试技术领域。通过在纵向方向上设置多个振动应力波采集机构,能够沿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的外壁依次分布,从而能够采集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不同高度位置上的振动应力波信号;在每个振动应力波采集机构内呈环形设置多个振动应力波采集组件,多个振动应力波采集组件能够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围绕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外壁的四周分布,从而能够采集同一水平高度上不同方位的振动应力波信号,实现同时进行多点位振动应力波的测试,无需对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表面进行多点反复多次测试,从而节省了测试步骤和测试时间,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应力波测试,具体为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1、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主要用于测量凿岩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应力波,以评估其性能、耐久性和对工作环境的影响。

2、参考公开号为cn215065888u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岩土工程勘察用应力波测试装置,通过传感器与应力波传播杆体和应力波检测仪的有效连接,能够在进行原位测试锤击时有效准确的实测每一次锤击的力-时间曲线,通过各个部位有效接触连接,使得在进行原位测试落锤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继而通过应力波传播杆体及探杆将能量传至标准贯入器或者标准探头上,通过规定的进尺的锤击数来反应岩土体的原位强度指标,通过实测锤击力-时间曲线,最终实测锤击应力波能量,可以对不同锤击能量的n值进行合理的修正,取得更准确、更能反应岩土体原位强度的测试数据。

3、综合分析上述专利,得出以下缺陷:传统应力波测试装置在每次测试中只能针对物体的一个特定位置进行振动应力波信号的采集,存在单点测试、效率低和局限性大的问题,如果需要了解物体内部多个位置的情况,就必须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包括信号调理器(1)、信号采集仪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节机构(2)包括升降套(21),所述升降套(2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其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通槽(22),所述升降套(2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变距组件(23),所述升降套(2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伺服电机(24),所述伺服电机(24)的输出轴转动贯穿升降套(21)并和变距组件(23)的一端通过联轴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采矿钻车...

【技术特征摘要】

1.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包括信号调理器(1)、信号采集仪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节机构(2)包括升降套(21),所述升降套(2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其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通槽(22),所述升降套(2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变距组件(23),所述升降套(2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伺服电机(24),所述伺服电机(24)的输出轴转动贯穿升降套(21)并和变距组件(23)的一端通过联轴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组件(23)包括转动设置在升降套(21)内部的传动轴(25),所述传动轴(25)的外壁上分别开设有环形槽(26)、螺旋槽一(27)和螺旋槽二(28),所述环形槽(26)设置在传动轴(25)外壁的中间位置上,所述螺旋槽一(27)和螺旋槽二(28)对称设置在环形槽(26)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应力波采集机构(3)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测试组件一(31)和测试组件二(32),所述测试组件一(31)和测试组件二(32)的一侧设置有升降滑套(33),所述升降滑套(33)的侧壁上下位置上均固定设置有承载板(34),所述测试组件一(31)和测试组件二(32)的一端活动设置在两个承载板(34)的相对侧壁之间,两个所述承载板(34)之间通过支撑板设置有用于拉动或者推动测试组件一(31)转动的电动推杆(35),所述升降滑套(33)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滑块(36),该滑块(36)滑动设置在螺旋槽一(27)或螺旋槽二(28)的内部,所述升降滑套(33)滑动套设在传动轴(25)的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采矿钻车凿岩机机体振动应力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组件一(31)包括弧形支撑臂(311)和均匀开设在弧形支撑臂(311)侧壁上的多个通孔,所述弧形支撑臂(31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鑫陈连军王春光王晓孙志玮侯晓风刘进晓刘尚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