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1698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标准集装箱,该集装箱的四个端角部设置有端部角柱,所述每个端部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顶、底角件,所述端部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顶孔,所述端部底角件底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顶角件的两端部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底角件的两端部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1大于2260mm,从而减少了用于堆码的顶或底孔与端部角柱的距离,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堆码时端部角柱所受到的弯矩,从而改善了端部角柱的受力工况,大大的提高了端部角柱的堆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型刚性容器,具体涉及一种非标准集装箱
技术介绍
随着物流运输的发展和国际运输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集装箱都趋向于大型化发展,如目前就己经出现了45英尺、48英尺、53英尺等非ISO标准的集装箱,这些非标准集装箱通常也称大型集装箱,其结构如图l所示。如图1所示,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ISO设备,也就是符合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专用设备,如ISO标准吊具等,这些非标准集装箱l'都在其侧壁40英尺的位置设置有中间角柱ir,而在中间角柱ir的上下两端均分别设置有中间顶角件12邻中间底角件13'。其中,中间顶角件12'上设置有满足ISO起吊设备或可与上层集装箱进行堆码的中间顶孔121',且这些中间顶孔121'的位置都必须是位于非标准集装箱40英尺的位置。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位于箱体同端的两中间顶角件12'上的两中间顶孔121'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而中间底角件13'底部设置有用于与下层集装箱或集装箱运输船进行堆码用的中间底孔131',这些中间底孔131'的位置也必须是位于非标准集装箱其侧壁40英尺的位置,也就是说位于箱体同端的两中间底角件13'上的两中间底孔131'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但具有目前这种中间角件结构的非标准的大型集装箱,由于其箱体的宽度比ISO标准要求的要宽,导致用于堆码的中间顶、底孔121'、 131'与中间角柱ir的距离加大,在堆码时,随着堆码的层数增加,中间角柱ll'受到的弯矩力不断的加大,使得中间角柱ir的工况变得非常恶劣,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此外,这些设置于4o英尺位置的中间角柱ir及其位于其上下两端的中间角件12'、 13',由于结构的限制,其堆码能力一般为4层。因此,为提高这些非标准集装箱的堆码能力, 一般都会在这些非标准集装箱的四个端角部设置端部角柱14'及其位于其上下两端的端部顶底角件15'、 16',使得这些非标准集装箱的堆码能力可以达到7层或以上。现有技术的设计上,这些端部角柱14'的上下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端部顶角件15'和端部底角件16'(图1所示)。如图3所示的宽度比ISO要求要宽的一种集装箱,如北美地区的很多箱,其宽度都采用2591mm,而其端部顶、底角件上的用于起吊/堆码用端部顶孔和堆码用的端部底孔也是按ISO尺寸要求做的。如图中所示,其端部顶角件15'和端部底角件16'分别开设有与ISO尺寸一样的端部顶孔151'和端部底孔161',其中,端部顶孔151'可用于起吊,也可用于与上层集装箱的堆码,而端部底孔161'则用于与下层集装箱的堆码或与集装箱运输船的栓固;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顶角件15'上的两端部顶孔151'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而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底角件16'上的两端部底孔161'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因此,与上文所述的现有技术非标准集装箱的中间角柱结构类似,由于这些超宽箱箱体的宽度变宽,而堆码和起吊的位置还是按照ISO的标准设置,导致了用于堆码的端部顶孔151'、端部底孔161'远离了端部角柱14',在堆码时,随着堆码的层数增加,端部角柱14'受到的弯矩力不断加大,使得端部角柱14'的工况也变得非常恶劣,极易发生端部角柱14'弯折断裂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总之,现有的非标准集装箱的中间角件及端部角件的结构均存在缺陷,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非标准集装箱,该非标准集装箱的中间角柱、端部角柱在堆码时所受到的弯矩力大大减少,大大提高了中间角柱和端部角柱的堆码能力和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非标准集装箱,该集装箱侧壁内离开其两端部角柱区域内设置有相对间距40英尺的中间角柱,所述中间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中间顶、底角件,所述中间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用ISO设备起吊的中间顶孔,所述中间底角件底部设置有用于与下层集装箱或集装箱运输工具进行栓固堆码的中间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中间顶角件的两中间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两中间底角件的两中间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该集装箱的四个端角部均设置有端部角柱,所述端部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顶、底角件,所述端部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顶孔,所述端部底角件底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顶角件的两端部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底角件的两端部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l大于2260mm, 一般为2260mm〈W!《2535mm。所述的非标准集装箱,其中,所述中间顶角件均为双孔顶角件,位于箱体同端的两双孔顶角件中的、位于箱体内侧的一对内顶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满足ISO起吊设备需要的2260mm,另一对位于箱体外侧的、用于堆码的外顶孔之间的中心距Wl大于2260mm, 一般为2260mm〈W!《2535mm。所述的非标准集装箱,其中,所述中间底角件均为双孔底角件,所述的双孔底角件与所述双孔顶角件结构位置上下相对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双孔底角件中的、位于箱体内侧的一对内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另一对位于箱体外侧的外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l大于2260mm, 一般为2260mm〈W!《2535mm。本专利技术的非标准集装箱,在其侧壁的40英尺位置和四角端部都设置有角柱,其中,所述端部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顶、底角件,所述端部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顶孔,所述端部底角件底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顶角件的两端部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底角件的两端部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l大于2260mm,从而减少了用于堆码的端部顶、底孔与端部角柱的距离,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堆码时端部角柱所受到的弯矩力,从而改善了端部角柱的受力工况,大大的提高了端部角柱的堆码能力。此外,本专利技术的非标准集装箱,设置于其侧壁的40英尺位置的中间角柱上下两端的中间顶、底角件均可以采用双孔角件。其中位于箱体同端的两双孔顶角件中的、位于箱体内侧的一对内顶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满足ISO起吊设备需要的2260mm,另一对位于箱体外侧的、用于堆码的外顶孔的中心距Wl大于2260mm;而所述的双孔底角件与所述双孔顶角件结构位置相对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双孔底角件中的、位于箱体内侧的一对内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另一对位于箱体外侧的外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l大于2260mm,因此也减少了用于堆码的外顶、底孔与中间角柱的距离,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堆码时中间角柱所受到的弯矩力,从而改善了中间角柱的受力工况,大大的提高了中间角柱的堆码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非标准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2为现有技术非标准集装箱侧壁40英尺位置的中间角柱剖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非标准集装箱端部角柱剖视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标准集装箱侧壁40英尺位置的中间角柱剖视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标准集装箱端部角柱剖视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非标准集装箱侧壁40英尺位置的中间角柱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标准集装箱侧壁40英尺位置的中间角柱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标准集装箱端部角柱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标准集装箱,该集装箱侧壁内离开其两端部角柱区域内设置有相对间距40英尺的中间角柱,所述中间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中间顶、底角件,所述中间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用ISO设备起吊的中间顶孔,所述中间底角件底部设置有用于与下层集装箱或集装箱运输工具进行栓固堆码的中间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中间顶角件的两中间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两中间底角件的两中间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该集装箱的四个端角部均设置有端部角柱,所述端部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顶、底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顶孔,所述端部底角件底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顶角件的两端部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底角件的两端部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1]大于226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标准集装箱,该集装箱侧壁内离开其两端部角柱区域内设置有相对间距40英尺的中间角柱,所述中间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中间顶、底角件,所述中间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用ISO设备起吊的中间顶孔,所述中间底角件底部设置有用于与下层集装箱或集装箱运输工具进行栓固堆码的中间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中间顶角件的两中间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两中间底角件的两中间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为2260mm;该集装箱的四个端角部均设置有端部角柱,所述端部角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端部顶、底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顶角件顶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顶孔,所述端部底角件底部设置有可供堆码的端部底孔,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顶角件的两端部顶孔之间以及位于箱体同端的两端部底角件的两端部底孔之间的中心距W1大于2260mm。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标准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箱体同 端的两端部顶角件的两端部顶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谷孔河清黎泽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