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321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4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样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取样组件、穿刺组件、止挡件,取样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取样针,第一底座移动安装在外壳内,第一底座设有第一流道、凸起部,取样针与第一流道连通,凸起部设置在第一流道内,穿刺组件包括第二底座、穿刺针,第二底座安装在外壳内,第二底座设有第二流道,穿刺针与第二流道连通,第一底座或者第二底座上设有偏置槽,当止挡件位于第二底座上时,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断开;当第一底座沿外壳移动时,带动凸起部与止挡件抵触以将止挡件压入偏置槽中,从而使得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连通。本申请操作较为简单、方便,整体上提高了取样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样器


技术介绍

1、健康人体中的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鞘膜积液和胆汁等穿刺液均应是无菌的,当检出细菌时,通常都可以视为病原菌。当细菌侵入血液时,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毒血症,侵入骨髓时,可引起严重的骨髓炎,严重时更是具有致命影响。所以,通过血培养在病人的血液中检测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血培养通常需要先将静脉穿刺获得的血液接种到培养瓶中形成血样,然后将培养瓶置于培养机构上进行培养,接着将血样转种到采样管中,并将药敏试纸与血样接触,通过观察药敏试纸的颜色变化确认药敏检测的效果。

3、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抽吸装置先将培养瓶中的血样抽取出来,然后再滴进采样管中,这样操作较为繁琐,整体上降低了取样效率,且抽吸装置由于频繁使用,容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以提高取样效率的取样器。

2、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样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样组件、穿刺组件、止挡件,所述取样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取样针,所述第一底座移动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底座设有第一流道、凸起部,所述取样针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第二底座、穿刺针,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底座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穿刺针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底座或者第二底座上设有偏置槽,当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断开;当所述第一底座沿所述外壳移动时,带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止挡件抵触以将所述止挡件压入所述偏置槽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样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样组件、穿刺组件、止挡件,所述取样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取样针,所述第一底座移动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底座设有第一流道、凸起部,所述取样针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第二底座、穿刺针,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底座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穿刺针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底座或者第二底座上设有偏置槽,当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断开;当所述第一底座沿所述外壳移动时,带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止挡件抵触以将所述止挡件压入所述偏置槽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孔径,所述偏置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置槽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且二者的延伸方向形成锐角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流道的孔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琛昱石东鑫孙靖宋煜枭杨泳王斐斐赵海亮朱建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