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进展,属于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技术介绍
小麦矮化基因包括三大类型(1)草丛矮基因,又称杂种基因,以"Dn"表示,但大写 基因符号在此不表示显性;(2)独秆基因,以"USn"表示,这里小写表示隐性;(3)矮秆基因, 是矮化育种供体的主要对象, 一般用"Rhtn"表示,这里的大写不表示显性,仅表示其相对于 相应位点的基因具有降低株高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草丛矮基因 关于矮生基因的研究,早在1891年,Farrer进行小麦种内和种间杂交研究时,在 巳、F2代群体中就发现具有大量无效分蘖、无效茎与密集的叶片簇拥在一起的矮株,即"矮 生型"。因无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在育种上未得到有效的应用。Moorel提出开发利用草丛矮 系列基因。理由是该类基因在许多国家高秆和半矮秆品种中都存在,当种植在适宜温度条 件下,丛状矮秆基因具有降秆和提高分蘖的作用。他建议在夏季温度高的大陆性和亚热带 气候区选择具有优良产量潜力的丛状矮秆品种。 草丛矮基因至少有4个,它们的位点已经确定。D1定位于2DS上,距着丝点3.2个 交换单位;D2定位于2BL上;D3定位 ...
【技术保护点】
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进展,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的: 1)、常用矮秆基因及分布 在已知的小麦矮秆基因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来自农林10号和赤小麦的Rht1(Rht-B1b)和Rht2(Rht-D1b)和Rht8、Rht9四个矮秆基因,它们约在世界90%以上的矮秆和半矮秆品种中得到应用,日本的赤小麦(Akagomugi)和达摩麦(Daruma)在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意大利育种家Strampelli N用1911年从日本引进的赤小麦作为早熟矮秆亲本,育成了一系列中秆推Rht(1Rht-B1b)+Rht2(Rht-D1b)基因型;郭保宏等利用赤霉酸不敏感性作为矮秆基因 ...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