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33906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4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包括净化带,净化带的两边均设置有隔离层,净化带包括从上至下的种植层、砂层、砾石层,其中一隔离层上部的外侧设置有调节进水槽,靠近调节进水槽的隔离层的上端开设有入水缺口,入水缺口不低于种植层的上端,调节进水槽的上端设置有粗渣过滤网;调节进水槽内滑动连接有承重调节板,调节进水槽与承重调节板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靠近调节进水槽的隔离层于入水缺口的下方开设有临时储水腔,临时储水腔的下端设置有多根伸入到砂层内的渗水管,每一渗水管的侧壁均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渗水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升了生物滞留带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处理能力,确保其既能有效净化雨水又能防止积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1、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城市雨水径流的水质问题日益凸显。生物滞留带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近年来在雨水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滞留带,又称雨水花园,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生态过程来处理雨水径流的设施,其核心是利用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净化雨水,并减缓径流速度。

2、生物滞留带通常设计为下凹式绿地,能够暂时储存雨水,并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等自然过程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这种生态友好的雨水处理方法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还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3、然而,现有的生物滞留带设计在应对突发暴雨或极端天气导致的排水量激增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生物滞留带的处理能力有限,当排水量超过其设计容量时,无法迅速有效地处理多余的雨水,这往往导致道路积水,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此外,为了避免积水,有时不得不将未经充分净化的雨水直接排放,这违背了生物滞留带设计的初衷,也削弱了其应有的环保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包括净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带的两边均设置有隔离层(1),所述净化带包括从上至下的种植层(21)、砂层(22)、砾石层(23),其中一隔离层(1)上部的外侧设置有调节进水槽(3),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上端高于所述种植层(21)的上端,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下端低于所述种植层(21)的下端,靠近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隔离层(1)的上端开设有入水缺口(11),所述入水缺口(11)不低于所述种植层(21)的上端,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上端设置有粗渣过滤网(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包括净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带的两边均设置有隔离层(1),所述净化带包括从上至下的种植层(21)、砂层(22)、砾石层(23),其中一隔离层(1)上部的外侧设置有调节进水槽(3),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上端高于所述种植层(21)的上端,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下端低于所述种植层(21)的下端,靠近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隔离层(1)的上端开设有入水缺口(11),所述入水缺口(11)不低于所述种植层(21)的上端,所述调节进水槽(3)的上端设置有粗渣过滤网(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21)包括70%-80%砂、18%-22%草炭和3%-7%黏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层(22)包括0.2-0.5mm的砂粒、0.5-0.7mm的砂粒、0.7-1mm的砂粒、1-2mm的砂粒,其中0.2-0.5mm的砂粒、0.5-0.7mm的砂粒、0.7-1mm的砂粒、1-2mm的砂粒的比例为3:8:6: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光催化的生物滞留带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21)与所述砂层(22)之间、所述砂层(22)与所述砾石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雁王静邓毅书张瑞邱金亮刘艳慧杨艳清李梅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