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4974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02 13:58
本技术涉及一种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包括铰链、门套,其特点在于所述铰链的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齿形面,所述门套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二齿形面,所述铰链的固定端能在门套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一齿形面扣装在第二齿形面上。本技术不仅能满足前后调节的需求,还能达到稳定、可靠定位铰链的需求,从而就能满足修正加工与安装误差的目的,进而能便于提高房门安装质量,其具有组装稳定、定位效果好、可靠性高、适用性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门窗领域,特别是一种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很多隐形铰链应用在门窗上时,是采用嵌装方式安装来达到隐形安装的目的。例如:中国公开号为cn104895431a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的智能可调节隐形铰链及门。其中,为了实现隐形安装,现在是在扇边框、门套上分别开设出供隐形铰链的活动端、固定端分别嵌装的凹槽,来达到藏嵌铰链两端的。因现在大多是使这两个凹槽分别与隐形铰链的活动端、固定端相匹配的,所以隐形铰链的活动端、固定端完成嵌装后,无法调节前后位置,这就会导致门扇的前后位置无法调节。因现有的门套与扇边框大多是采用大(宽度与长度都较大,尤其是长度)的铝型材结构,再加上现有的门套与扇边框造型一般不规则(在门套上一般成型有凸出的门档条和/或定位密封胶条的定位凸部,在扇边框上一般成型有凸挡扣部或凸连接部等),这不仅会影响到门套、扇边框装夹定位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还会给测量门套、扇边框上的开槽位置带来不便,所以要想在门套与扇边框上都准确地开设出凹槽,其加工难度十分大,现有门套与扇边框上的凹槽前后位置误差一般存在偏大的情况,这就会导致隐形铰链在前后方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包括铰链(1)、门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齿形面(11),所述门套(2)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二齿形面(21),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能在门套(2)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一齿形面(11)扣装在第二齿形面(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2)上开设有限位槽(22),所述第二齿形面(21)设置在限位槽(22)的槽底,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能前后移动地嵌置于限位槽(2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上穿置有锁定螺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包括铰链(1)、门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齿形面(11),所述门套(2)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二齿形面(21),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能在门套(2)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一齿形面(11)扣装在第二齿形面(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2)上开设有限位槽(22),所述第二齿形面(21)设置在限位槽(22)的槽底,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能前后移动地嵌置于限位槽(2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上穿置有锁定螺钉(3),所述锁定螺钉(3)的螺纹端穿过铰链(1)的固定端后螺接于门套(2)上和/或使锁定螺钉(3)的螺纹端依次穿过铰链(1)的固定端、门套(2)后从门套(2)上穿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2)为空心型材门套,所述锁定螺钉(3)贯穿门套(2)的内孔(23)布置,并使锁定螺钉(3)同时螺接在内孔(23)两侧的孔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铰链与门套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1)的固定端上开设有腰形沉头孔(12),并使腰形沉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朝铁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